李殿华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子弟,家里有那么几十亩地,他以种地为生,半耕半读,是个五十年没有走出农村的读书人。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他也懂,但是李殿华没有恒心,参加考试栽了两次跟头后,便心灰意冷,待在乡下守着那几十亩薄田和几间破瓦房过日子。李殿华家里人口多,田又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和财产性收入,李家穷得需要举债才能过日子。一到年终,前来索要债务、催着还钱的人多如“过江之鲫”。李殿华也没办法,只好敷衍了事:“行,过一段时间还,请再等等……”但总是这样应付也不是办法,李殿华便拆东墙补西墙,借债还债,如此恶性循环,渐渐的成为亲戚朋友之中的“狗不理”。
李殿华的姻亲周菊初常常接济李殿华,此人也不是很富裕,却大方豁达,并不计较李家还不还债。只要家中稍有积蓄,便会拿钱周济李家。周菊初时常劝李殿华要勤俭持家,并且注重对孩子们的教育,这样以后才能改变李家目前的困窘局面。
周菊初的劝说对于李殿华来说如同醍醐灌顶,于是乎李殿华开始加强对子孙教育,不惜代价重金聘请科场高手作为家庭教师教授儿子们。后来,小儿子李文安实现了父亲的理想,于江南乡试中举,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中进士,殿试三甲。使李家这个淝水边的中农之家,一夜之间“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清朝科考四年一届,与李文安同年考中进士的有112名,可谓凤毛麟角。李家七代人才出这一个进士,已经是祖坟冒烟了。俗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李文安高中进士,与穷困潦倒之时的李殿华行善积德不无关系。
有一天,李殿华从路边见到一个啼哭不止,浑身发烫,显然是被遗弃的患天花的女孩。李殿华略懂些医道,尤擅长儿科,见了心生怜悯,便抱回家收治,几番调治后居然治愈。女孩病虽好了,但脸上却留下了稀稀落落的麻子。女孩成了李家的一员,长大后就在李家帮着干活,她要以辛勤的劳动来报答李老太爷的养育之恩。没有裹脚的她那双自由自在的大脚就成了她生活中的好帮手,干什么重活儿都不含糊。
李文安也是心地善良之人,不止心地善良,还仔细认真。作为司法官,李文安清廉正直,方刚厚重,坚持依法断案,每到秋审最后断案的时候,披览案卷总到深夜,力求准确地量刑,不冤枉一个好人。他掌管提牢厅时,下属两个监狱,都是刑部大狱,关押着五万囚犯。两个监狱每天走一遍就是十来里路,李文安总是坚持每天亲自巡视一遍。他还严禁狱吏虐待囚犯,严格要求狱吏保证犯人牢饭数量,并且亲尝饭菜生熟。遇到晚饭后才押解到狱的囚犯,李文安自掏腰包,捐米煮粥。春夏季节狱中易发传染疾病,他早早派人熬好了药做好准备。夏天捐钱买扇子和席子,冬天捐献棉衣,还在每处狱所备置十二条棉被,以供风寒犯人发汗养病之用。李文安主事期间,狱中没发生过一例意外死亡。
李文安四十岁考中进士。由于排行老小,他和父亲收养的那个姑娘青梅竹马,感情很好。有一天晚上回家,看见姑娘劳累得倒在灶门口睡着了,就顺手脱下外衣盖在姑娘身上。其父闻知后,就让李文安娶了这个大脚麻脸的姑娘,一时间成为乡里的笑谈。李家人倒也不以为然。
别看女孩麻脸大脚,却是个旺夫的女人,她不仅吃苦耐劳,泼辣能干,而且还善于治家,婚后家中一切,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为李家生了六男二女。两个女儿,大女儿嫁记名提督、同县张绍棠,二女儿嫁江苏候补知府、同县费日启,都嫁得十分风光。大儿子是湖广总督李翰章,二儿子可谓天下闻名,他就是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被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被慈禧太后看作“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中兴四大名臣”的李鸿章。
李家这个媳妇是个有智慧的人,每当丈夫和儿辈遇有升迁,家里其他人都是喜笑颜开时,她却总是不喜形于色,反而沉静地时时以“月满则缺水满则盈”告诫孩子们。
有一年总督“换防”,李鸿章从湖广总督的位子上北调京畿,去任直隶总督,但是老太太留在府中不肯走,李鸿章也就没有勉强。因为湖广总督的职位恰好由他的哥哥李瀚章接任。总督要掉换了,老太太却不需要“挪窝”。乡间邻里无不羡慕:“人家李家是总督换防而老太太不用换防。”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者/不文
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