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了解的八旗,总会联想起皇亲贵族,但有一群被忽略八旗人“ 包衣”,也有“辛者库”这一团体,因为清宫剧《延禧攻略》有所提及,令不少人想了解他们更多的来龙去脉。
“包衣”是一群八旗制度下,世代臣服于皇帝的奴仆团体,主管家务等各种差使。“包衣”的地位与奴隶的地位差别不大,后者在满语中被称为“阿哈”,他们大多数是汉人或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在征服时期被俘虏、并像其他战利品一样分配给八旗贵族。“阿哈”在田间服劳役,包衣则做家事工作。在征服时期,他们中的一些人拿起武器,与主人一同作战。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他们作为单独的作战单位,被编入日益扩大的各旗。
当“上三旗”(即镶黄、正黄和正白旗)被皇帝掌控后,三旗中的包衣成为皇帝的家奴,并追随满洲人四处征战。“包衣”被编入特殊的“包衣牛录”中,由“管领”和“佐领”掌管。按照完整的建制,一个包衣旗由二十九个(后为三十个)牛录组成。包衣管领(及其下属)被派去管理皇帝后妃和成年皇子的事务。
皇太后和皇后每人有三十名管领,他们轮流值班。皇子夫妇有一名管领。其他的管领则在皇帝和后宫出巡承德、往祭祖陵和驻跸御园时处理相关事务。尤其在清初,由包衣组成的护军营被派去守卫紫禁城内的不同区域。
其余一些“管领”还会统领若干劳工做日常杂役,每“管领”统领人数可达150人,即些人名为“苏拉”。他们薪俸很少,部分更短期雇用,工期按天计算,承担各种杂务,包括端著点心盘子和供品前往佛堂、运送祭祀器皿、乐器和家俱、清扫殿堂、为皇帝金鱼池换水等等。宫廷还根据季节雇用临时工,如农历正月宫廷朝会、贵族宴会、春节等,一般都需要大量人手。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的生日庆典也是如此。夏季“三伏天”也需要增加劳力除草。
在内务府包衣旗民中,地位最低的是官奴,即“辛者库”,专门从事大内或王公府第等地贱役苦差,比如打扫紫禁城内庭院、道路,“糊饰扫尘”、“三殿除草”、清除积雪,运送米面粮油、担水,运牛乳、木柴及玉泉山水,造办酱醋、饼饵、茶汤及淘洗果品,司管灯火、采买杂物,承应各处祭祀,及看守陵墓、牧放牛羊驼马,以及“各公事需用驱使”等等。一些内务府辛者库妇人所管的杂务如做祭品、针线活、打洗脸水等。“辛者库”的人当中,除了原有的辛者库世仆,也有人会因罪而入辛者库。
皇室后妃各宫,每宫都配有一定数额的“管领”下妇人,侍奉主子日常起居生活。管领下人的子女也有侍奉主子及服役的义务。每年,管领下女子要与佐领下包衣女子一起,备选宫女,先给各宫主子使令,有的到了一定年龄放出宫去。入选的宫女按规定的期限在宫里侍奉主子,期间她们能得到俸禄和食物。宫女一般都在十三到十五岁之间。除极少数成为皇帝的妃子(尽管这是受到禁止的)外,宫女做满五年(后来改为十年)就离开皇宫。有的则可能被皇帝看中,备列后妃,当然有罪不可能成为后妃,而原在辛者库下的世仆才可能有“被抬旗”的机会,如乾隆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即《延禧攻略》中魏璎珞的历史原型)以及嘉庆的元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就出身于内务府包衣辛者库。
包衣社会也很复杂,且等级分明。上三旗的包衣可以参加护军和前军。他们可以成为八旗军官,参加科举考试并进入官僚体系,还可在内务府担任重要职务。由于苏州和杭州的织造工厂受内务府管辖,所以包衣并不全在北京当差。一些包衣位高权重,富甲一方,且蓄有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