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为什么覆灭?

我们都听说过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一千四百多年前,当松赞干布向唐太宗求娶文成公主时,吐蕃王朝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王国。但是,在历经地震、山崩、水倒流、鼠疫后,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却突然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吐蕃王朝的建立

提起吐蕃,就不得不说松赞干布。因为在松赞干布一统高原之前的吐蕃,还只是一些部落,且这些吐蕃部落的历史,主要靠传说,直到八世纪以后才被松赞干布创制的藏文记录下来,就如中原的三皇五帝、尧舜禹等。

公元七世纪初,处于雅隆河谷的悉补野部落,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先后征服藏博、象雄等地区,并定都逻些,吐蕃王朝正式形成。

实际上,松赞干布的父辈们也在不断地向外扩张势力。其祖父达日年色,“从吐谷浑请来医生治好了他(松赞干布)的眼疾”,至其父朗日松赞时,悉补野部落已经征服了森波、苏毗等地,疆域辽阔、邻邦众多,且双方交流频繁。

松赞干布掌权后,对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进行多项改革,为吐蕃在此后二百多年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载:“吐蕃古昔并无文字,乃于此王之时出现也。吐蕃典籍律例诏册,论、相品级官阶,权势大小,职位高低,为善者予以奖赏,作恶者予以惩治,农田耦耕一天之亩数,牧场一件皮褐所需之皮张,食货之均衡流动,乃选升、合、斤等一切量度,举凡吐蕃之一切纯良风俗,贤明政事,均为弃宗弄赞王者之时出现也。一切庶民感此王之恩德,乃上尊号曰‘松赞干布’。”

与唐朝的关系

大唐和吐蕃的和亲共有两次,即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大唐文成公主和亲,公元711年吐蕃赞普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和亲。

从吐蕃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在吐蕃从分散走向内部统一、从内部统一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上,有使用和亲来巩固统治和增强与其他部族关系的传统(才让《吐蕃史稿》)。至赞普松赞干布时代,实力不断壮大的吐蕃开启了领土扩张的时期。

公元641年前后,赞普松赞干布软硬兼施最终迎娶甲木萨汉公主(即文成公主),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吐蕃政权还没有正式统一青藏高原,他必须扩大自己和吐蕃政权的影响力,当然也为了了解中原文化。

大唐王朝刚完成统一时,邻邦多为少数民族政权,如突厥、回纥,以及后来成为大唐劲敌的吐蕃。

双方在唐蕃边界--河陇地区进行了多次战争,甚至成为拉锯战。当时的河陇和西域都是大唐领土,因为是丝绸之路重要补给点,逐渐成为唐王朝赋税的摇篮;而吐蕃的领导者则认为这里是最好的物质财富掠夺处。

李文才《论唐代河西、陇右、朔方三节度使的军事地位及其成因》认为:“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唐与周边诸族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共 84次,其中55次均发生于沿黄河河曲的北方及西北边境地区,占总数的65%。”

《太平广记》载:开元、天宝年间,河陇地区“岁屯田,实边食,余粟输灵州,潜人黄河,人太原仓,备关中凶年。”

《资治通鉴》载:天宝年间,“是时中国强盛……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崔永红的《青海通史》认为,天宝八载,河西、陇右两道和朵的粮食达51.9954万石,占全国朵粮总数 111.953万石的45%。

据《大唐六典》载: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朝共屯田1025屯,近三分之一乃在陇右地区,而整个河西、陇右、关内道北部三地则占屯田的一半以上。

松赞干布去世之后,大相禄东赞及其子钦陵控制了吐蕃军政大权,开始穷兵黩武。为了北上发展,吐蕃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吐谷浑。当时的大唐正忙于征伐高丽,对吐蕃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助长了吐蕃灭吐谷浑的野心。

覆灭的原因

一、连年征战导致内外交困

公元663年(高宗龙朔三年),吐谷浑王府被吐蕃攻占,其王诺曷钵和弘化公主逃亡凉州向唐求救。据《资治通鉴》载:“吐谷浑之臣素和贵有罪,逃奔吐蕃,具言吐谷浑虚实。吐蕃发兵击吐谷浑,大破之,吐谷浑可汗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帅数千帐弃国走依凉州,请徙居内地”。又载:大唐并没有采取强制措施,只是“以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帅右武卫将军独孤卿云、辛文陵等分屯凉、鄯二州,以备吐蕃。六月,戊申,又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军,为吐谷浑之援”。

吐蕃的北上野心更大了,自此不断进攻大唐的河陇和西域地区。

防守最好的方法就是进攻,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大唐相继几次进攻吐蕃,但最终获胜的都是吐蕃。如大唐名将薛仁贵率大军进攻吐蕃,双方于大非川短兵相接,唐军全军覆没;公元678 年,唐将李敬玄亲率数十万大军与吐蕃交战于青海湖,结果大败;公元696 年,在素罗汉山一带,王孝杰率领的唐骏再次被吐蕃重创,元气大伤。

不过,吐蕃长期执行大肆扩张的“国策”,最终导致内外交困。

公元711年左右,吐蕃为年仅七岁的赞普赤德祖赞迎娶金城公主。此时和亲的吐蕃,与前次和亲明显不同,这次吐蕃只不过是想通过此种方式来缓解内外压力,稳定统治。但是,后来唐朝发生“安史之乱”,他却趁机攻唐,获得风翔以西地区。公元763年10月,吐蕃军队攻占长安,长达半个月之久,后被郭子仪击退。

除了向东扩展地盘,吐蕃还西攻大食(伊朗)、南征天竺(今印度)。

连年的征战,严重削弱吐蕃国力,又迁怒邻邦,加上天灾,人民被迫起义。九世纪后,又陷入长达二十多多年的内战,民不聊生,吐蕃王朝自此由盛转衰。

二、灭佛加速衰亡

实际上,吐蕃前期的兴盛也与佛教有关。自松赞干布起,历代吐蕃王都大力支持佛法。如松赞干布兴建了的大昭寺、布达拉宫。之后,吐蕃多位国王、王子,有的甚至舍王位出家。

不过,随着吐蕃国势衰微,那些鼓励佛教的措施却遭到反佛贵族的强烈憎恨。这样一来,反佛派贵族与拥佛的赞普,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据《新唐书?吐蕃下》载:“赞普……死,以弟‘达磨’嗣。‘达磨’(西藏人称之为“朗达玛”)嗜酒,好畋猎,喜内,且凶愎少恩。政益乱。”

正是这位“朗达玛”,改奉本教,严酷镇压佛教。他禁止臣民信佛,焚毁佛经、砸毁佛寺,令僧人还俗,激起僧人强烈反对,最终将其刺杀。据《新唐书》载:“会昌二年(842年),赞普死,……无子,以妃綝兄‘尚延力’子‘乞离胡’为赞普,……用事者共杀之。”

“朗达玛”死后无子,其妃子在娘家找一个侄子来做继承人,最终也被大臣杀掉了。

至于“朗达玛”灭佛后的吐蕃国,《新唐书》也载:“开成四年(839年),……自是国中地震裂,水泉涌,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鼠食稼,人饥疫,死者相枕藉。鄯、廓间夜闻鼙鼓声,人相惊。”

就这样,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没有被唐朝打败,却毁灭在自己国王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