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白日梦”也能解决你的人生难题?

当我们需要集中精力工作时,大脑中的颞叶内侧、内侧前额叶皮质,以及后扣带回皮质,都会关闭起来。

可是这些区域在与自传体记忆(指对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相关的大脑活动,如人生经历的个人档案、心智理论,以及想像别人在想什么的同理、感受能力和自我反省机制,基本上就是形塑自我意识时,都非常活跃。

也就是说,当我们对外在世界感到乏味,并游移到内心时,反而促使大脑主动探索广大的记忆宝库、想像未来可能性、剖析自己与他人的互动,并自我反省。在那些看似毫无生产力的时间,例如等红绿灯的时间,看起来很没意义,其实大脑正忙着生产新的想法,或产生不同的联系。

这说明为什么思绪漫游或做白日梦,和其他的认知形式很不一样,这是在我们自己的认知系统里进行,而非根据外在世界发生的事来体验、组织和了解事物。我们因此能在激动后静下来反省、理解。

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人际关系,进而放弃你平常处理人际关系的习惯,是思绪漫游时才会想出的深度创意。

仔细想想,我们的世界,从等红绿灯到在超市结账,其实多半都受到很多规定控制。但与人打交道绝不简单。做白日梦反映出,人们有需要从人生的复杂层面找出通则,而这些复杂面多半指的是其他人。

当然,做白日梦也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爱做白日梦的人多半很神经质。

这归咎于做白日梦或思绪漫游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种,并非全都是正面的。心理学家杰若米·辛格研究思绪漫游长达五十多年,在他影响深远的巨作《白日梦的内心世界》里,他把白日梦分成三种:

  1. 低度专注力。

  2. 罪恶感——烦躁不安。

  3. 正面——有建设性。

也就是说,专注力差的人成天紧张兮兮、容易分心、难以专心,连做白日梦的时候都是如此。

思绪漫游时若感到烦躁不安,我们的思想便会飘到毫无成效、负面的地方。比方说,苛责自己忘记重要对象的生日,或是对于自己在必要时刻,没做出最佳的澄清而懊恼不已。我们被罪恶、焦虑和生气等情绪淹没。

可想而知,这种类型的思绪漫游,较常发生在长期不开心的人身上。当焦躁型的思绪漫游长期持续下去,就会让人产生破坏性的行为,像是赌博成瘾和饮食失调等。

但更想知道是,究竟是思绪漫游较常发生在长期不快乐的人身上,还是它同时也助长不快乐?

每一种自然生成的思想或思绪漫游都不一样。有一项研究从大约一百名参与者身上搜集数据,以了解人们的思想是否和任务相关、专注在过去或未来、是关于自己还是别人,以及是正面还是负面。

结果该研究发现,负面思想的确带来负面心情。沮丧的人自然生成的思想,往往由负面情绪造成,也会产生负面情绪,而“关于过去的思想,很可能和低落的心情特别相关。”不过,也不是完全绝望,研究还发现:“反之,关于未来的想像尤其能够改善心情,就算目前的思考方向略偏向负面也不受影响。”

由此得出结论:白日梦的某些特性,的确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人生。可是,若过度钻研同一件事,则可能带来负面的效果。许多慢性忧郁患者,很可能就是因为过于在意某个症结点,或卡在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只好放空思绪以逃离现实。

思绪漫游的状态,其实很像我们在使用移动设备,这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能让人们快速、轻易的接触美好的事物和感到慰藉。我们不应该从好或“坏”的价值判断,来思考手机科技或我们的大脑,重点在于如何使用它们。

与钻牛角尖的白日梦相反的,就是正面有建设性的白日梦。简单来说,就是梦想诞生的时刻。此时我们的大脑就像变魔术一样,凭空创造出一切可能,这是很令人兴奋的事。

由此可知,当大脑进入思绪漫游模式,反映我们想要探索构想与感受、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健康的思绪漫游?假设你和同事起了争执,当晚你在做沙拉时,发现脑海中一直在重播争执的画面。此时你很后悔,没在他指控你最近工作漫不经心的当下反驳他,随之而来的是一波接着一波的愤怒。

可是,如果你做的是正面、有建设性的思绪漫游,你就能忘掉那个不愉快的场景,想其他办法让对方了解,你在这个方案上所做的努力,或者也可以设法另组团队,避免和那个麻烦人物接触,毕竟人生苦短,谁也不想浪费时间。

改变思维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做白日梦和许多其他的分心模式都不一样,你的思想神游到其他主题,它们会告诉你,你人生的境况以及你对人生的感受。白日梦的问题在于,有时人们境遇不佳,就容易钻牛角尖。但无论如何,思绪漫游可以让我们的想法,抵达从未触及的领域。

当我们被问题困住时,无论是私人、工作还是其他方面,都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让白日梦有所帮助,而无聊就是展开这个过程的最佳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