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北京市新高考方案出炉后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考试内容和录取机制均有调整
第一,建立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自2017年9月1日起,从高一年级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6选3”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和13个科目的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第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及时、客观记录反映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主要方面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招生过程中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有关高校进行参考。
第三,推进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科学设计试卷结构和命题内容,突出考试的能力导向。继续保持和增强北京试卷注重基础、综合、灵活的特色,增强试题的选择性和开放性。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探索论证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的可行性,进行外语听力一年两考改革试点。
更加尊重学生和高校自主权
此次改革扩大了学生、高校的自主选择权,对高中教育也会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
第一,可以对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形成有利条件。在课程设置上,高中学校可以在选修课程,特别是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形成鲜明特色;在教学安排上,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选择情况和师资情况,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上形成特色,建设精品课程(需要精品教室)。
第二,不分文理科和评价体系与机制改革,学生可以文理跨界混搭选课,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文科思维能力和理科思维能力的融合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全面发展。
第三,学生按照个人学科特长和职业发展规划对选考科目进行选择学习,突出高中新课改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改革目标,从而有利于学生实现共同基础上的有差异、个性化发展。
新高考方案对高校来说更符合科学选拔人才的需要;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有利于促进公平,回应社会的关切,对学生来说增加了他们的选择权,使得高中的学习更有利于特长和个性的彰显,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情况。
高考成绩只占总分60%是误读
新高考改革方案中,有关综合评价录取试点中指出,原则上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学生总成绩的60%,并不意味着2020年之后的考生,高考成绩只占总成绩的60%.
北京市教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姚林修表示,出现这一误读,是有人对综合评价录取和综合素质评价这两个概念作了混淆。
本市2020年高考采取的是“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的是语数外统一高考的成绩450分加上三门等级性考试各100分,共750分;综合素质评价是重要参考。
而综合评价录取是改革后高考录取的一个渠道,是未来要向教育部申请的一种招生模式,这种模式依据统一高考的成绩、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学校的面试成绩以及各中学对考生作出的综合素质评价等多个方面,组成一种新的选拔方式。
在这种选拔方式中,统一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有人理解成所有录取都以这种方式进行,这是不对的。”
而且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只是一个小规模的试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要走统一高考录取这一渠道的。
合理引导学生选择分科
浙江第一次选考物理遇冷引发热议,因为缺乏对大学专业选考要求的了解,很多高分段考生被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置之门外,引来一片唏嘘!还有一些考生,在选择科目时,仅从专业准入门槛出发,这样的结果是,即使选择了物理,满足了目标院校的选考要求,但是因不了解专业内涵,在大学阶段的就读中也会受到掣肘。
因此,学生在进行选科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一要考虑个人的学科兴趣和学科能力;二要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提前考虑未来报考院校和报考专业;三要根据高校选科要求,合理选择选考科目。
三年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作为家长和考生没有必要过于焦虑。学校、家长要对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涯发展方面的指导和培养,做好规划,对将来要学什么样的专业,想朝哪个方向发展,大致需要有个框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天赋、优势科目等合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