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特约作者:宁馨儿)
【1990年8月30日】28年前的今天,对中国满怀温情和敬意的历史学家钱穆逝世
【中学没毕业的老师】
钱穆,1895年7月30日出生,江苏无锡人,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曾任香港新亚书院院长。耶鲁大学在授予他人文学名誉博士时,称赞道:“你是东方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是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充实了世界。”
钱穆自幼上私塾,1911年(16岁),中学尚未毕业,恰逢辛亥革命,学校停办而辍学。他回到家乡小学当老师。和小孩摸爬滚打10来年,1922年(27岁)进入中学任教,并担任市立博物馆长。
(青年钱穆)
【打破康有为的神话】
清末时,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主张一切古文经都是西汉刘歆伪造,只有今文经才是真正的经书。这种思潮,开启了怀疑经学经典之风。民国初年的胡适、顾颉刚等人,进一步发挥,成为声势浩大的“疑古派”。
(钱穆墨迹)
在漫长的教学中,学力不断提高的钱穆认为无论从时间上、方法上、目的上看,刘歆编造伪经的立论,都是没有根据,不可信的。1929年,他在《燕京大学》上正式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用具体史实指出《新学伪经考》中不可通者28处。
此文的发表,震撼了当时的学术界,康有为今文学派的神话被打破,也结束了晚清以来今古文的争论。1930年(35岁),在顾颉刚的推荐下,钱穆从一个中学老师,一跃进入燕京大学,成为大学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和秦汉史。
【满怀温情的《国史大纲》】
在北大,钱穆与汤用彤、蒙文通三位教授,被人称为“岁寒三友”。钱先生的高明,汤先生的沉潜,蒙先生的汪洋恣肆,都是了不起的大学问家。钱穆除了在北京大学授课,同时还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兼课,深得各校师生们的欢迎。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南迁,钱穆也跟随辗转于长沙和昆明,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国家危亡之时,钱穆倾力撰写了《国史大纲》。
(在北京大学上课的钱穆)
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钱穆列出了四条对中国历史的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底,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正是抱着对中国历史的温情和敬意,对国家未来的希望,怀着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信念,《国史大纲》成为钱穆最经典的代表作。
【传播中国文化的新亚学院】
“山岩岩,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人之尊,心之灵,广大出胸襟,悠久见生成,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这首广为流传的《新亚校歌》,歌词是钱穆亲自写的。
1949年4月(54岁),钱穆与唐君毅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校长的邀请,从无锡南下广州,几个月后又迁到香港。,几个月后又迁到香港。一年后,他创立了新学校,旨在“在南国传播中国文化之一脉”,即新亚学院,由他任校长,唐君毅任教务长。
(1953年,钱穆与唐君毅在新亚书院)
(1955年,在新亚书院的除夕联欢会上)
1963年(68岁),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三校合并为大学,钱穆亲定校名为“香港中文大学”。钱穆坚持香港中文大学应以发扬中国文化、以中文为授课语言、第一任校长必须为华人担任为宗旨。
(庆祝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上有钱穆的签名)
【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1967年(72岁),钱穆应蒋介石的邀请,前往台湾,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蒋介石赠送庭园小楼“素书楼”,供他居住。钱穆应邀担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的史学教授。
1978年(83岁),眼睛患病,双目失明。1986年6月9日,他在素书楼讲了最后一课,临别赠言:“我们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钱穆和妻子合影)
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寓所过世,享年95岁。两年后,夫人捧着钱穆灵灰回到大陆,归葬于太湖之畔。
钱穆在中国史学家中,是最具有中国情怀的一位。他对中国的光辉的过去,怀有极大的敬意,同时对中国的光辉的未来,也抱有极大的信心。
钱穆认为,只有做到以下两件事才能保证中国的未来:1、中国人要具有民族认同的胸襟,2、并具有为之奋斗的精神。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100篇作品,营员“宁馨儿”的第1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