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哪些人能称奴才,哪些人能称臣?

近段时间,《延禧攻略》、《如懿传》等清宫剧连番上映,使得许多观众对清朝时期的一些事物产生了好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清朝时期人物称谓方面的讲究。


我们在剧中经常会看到,同样是朝廷中的官员,有一些人在皇帝面前总是以奴才自称,而另一些人则只称自己为臣。许多观众想当然地就会认为,前者故意贬低自己的身份,以取悦皇帝;后者铮铮铁骨,不屑于干这些溜须拍马的事情。不过事实上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按照清朝祖制规定,旗人官员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而汉人官员在皇帝面前要自称臣。从我们现代人的观点看来,“奴才”与“臣”这两个称谓显然是后者更体面,可是在清朝时期,“奴才”可要比“臣”金贵的多。

旗人官员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听上去虽然有阿谀奉承之嫌,但这也表明了皇帝和他们的关系是主子和家奴,彼此之间是自家人。而汉人官员只能称呼自己为臣,虽然听上去好像是皇帝尊重汉人官员,但实际上“臣”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却还比不上“奴才”。此外,旗人官员也可以称自己为臣,但汉人官员绝对不允许自称为奴才。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满人大臣天保和汉人大臣马人龙联名向乾隆皇帝上奏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折子。折子内容平淡无奇,看的乾隆昏昏欲睡,可是当他看到折子最后署名的时候,当即大怒,立刻下令将两人召进宫里一顿痛骂。原来,天保和马人龙在联名上奏的时候,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在奏折上署名“奴才天保、马人龙”,可是乾隆皇帝却认为马人龙身为汉臣,凭什么敢冒称自己为“奴才”呢?

为了杜绝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乾隆皇帝做出规定:“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为了不让汉臣借机自称“奴才”,乾隆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除了“奴才”与“臣”的区别外,清朝在人物称谓方面还有不少地方值得一提。

首先,皇帝和皇上这两个称谓是有区别的。按规矩,只有太后、太妃以及皇帝的本生父母可以叫皇帝为“皇帝”,其他人都只能叫“皇上”。

其次,无论是皇后还是妃嫔,都不会称自己为“本宫”、“臣妾”,她们一般都是自称“妾身”、“妾”、“奴家”(对皇帝及长辈)或直接说“我”、“吾”(对臣下或低位嫔妃、宫女太监)。

此外,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太监、宫女都会尊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但在真实情况中,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太监、宫女,都是称呼慈禧为“皇太后”或“老太后”,只有像李莲英那样特别受宠的大太监,才会在非公开场合称呼慈禧为“老佛爷”,以示自己的受宠和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