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实业家”张謇在考秀才时舞弊,其父亲为此倾家荡产

提起张謇,我们都熟悉,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他创办的大生纱厂更是“实业救国”的典型,然而他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状元身份。所谓“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无人问”,人们只知道他高中状元时的春风得意,可又有谁知道他经历过的心酸呢?在他考取秀才的时候竟然舞弊过,而这次舞弊不仅让他家倾家荡产,还让他留下终身的耻辱!那么,有真才实学的张謇到底为何要舞弊?要想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张謇生于咸丰三年(1873),祖籍为江苏省海门县。张謇的父亲是个生意人,小本经营,基本上算是小康水平。虽然日子还过得去,但可惜的是祖祖辈辈没有出过一个有功名的人。而根据惯例,“凡三世无隶名学官为生员者,名为冷籍。子弟与试,则学官及廪膳生者中之为认派保者,必钩联多索费。”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_图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如果一家人三代以内没有出过秀才就被称为“冷籍”。后代的子孙要想考取秀才是比较困难的,虽然有报考资格,但是按照惯例就得多支付报考费用。此外,根据规定,“考试童生,地方官必须查明实系土著之人,取具廪生保结及五童互结,方准收考。”也就是说考秀才时还必须在户籍所在地考,不能“冒籍”考。其实我们今天也一样,高考时不允许考生跨地区报考。这是为什么呢?是出于各地区文化教育情况不均衡的考量,如果允许跨地区考,那么,一些高考难度较大地区的考生就会大量转移到相对容易考的地区,这样就会影响当地学子的录取名额。其实这种制度在清代就有了,只不过我们今天叫跨考,古代叫“冒籍”考试。

这么说来,按照规定,张謇就只能在海门县考了。但要命之处就在这里,“子弟与试,则学官及廪膳生者中之为认派保者,必钩联多索费。”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考生在报考时不仅要提供相关信息,还要有五个人结保。因为报考信息主要是自己填写的,为了确保其真实性,另外还要有五个人做保。如果这五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提供的材料不实,其他四个人都要连坐。但也不排除会出现五个人串通的情况,这怎么办呢?正是为了防备这一点,又加了认保和派保措施。也就是说考生在提供报名信息的时候,除了家族、邻居、里长等签字外,还要有已经取得功名资格的秀才来担保,这就叫作“认派保”。

清朝科举考试的“号房”_图

我们常称呼这些秀才为“穷酸秀才”,为何如此呢?因为他们不治产业,一心想着考取进士当大官,因此经常是食不果腹、面带饥色。让这些秀才作保,无疑是为他们找到了一条谋财之道,如果不给他们大把的银子是不会轻易作保的。而张謇家呢,刚够小康水平,若是让这些秀才作保,无疑是倾家荡产。那么,怎么办呢?只能铤而走险,“冒籍”参加考试了。于是在塾师的介绍下,张謇的父亲认识了张氏,让张謇冒用如皋县人丰利大户张氏家里张育才的名义报名。这样就可以在如皋县考试了。而这次因为是熟人引荐,所以收了他友情价,只要了“两百千”铜钱,可以说是非常便宜了。

就这样瞒天过海,海门县考生张謇成了如皋县考生张育才。但考秀才还是不容易的,总共分为三级,即由县官主持的县试、州府官员主持的府试和学政主持的院试。张謇虽然费了些周折,但总算取得考试资格了。那他考得结果如何呢?县试还不错,名列前茅。但后来的府试就比较差了,考完以后,他的老师把他臭骂了一顿。其中是这么说的,“譬若千人试而额取九百九十九,有一不取者,必若也。”这话可骂得够狠的,也就是说但凡有1000个人参加考试,录取999个,而名落孙山之人必是你!张謇听到这话以后,自尊心受到打击,便开始发愤学习,并且在墙壁上到处贴上纸条,写上九百九十九,以示知耻而后勇。每次打盹时,他只要看到九百九十九,一股屈辱感就会涌上心头,故而提振精神努力学习。

清代科举考试试卷_图

如此日复一日,据他所说,“晨方辨色,夜必尽油二盏”。瞌睡还好说,但是到了夏天蚊虫常常把他的双脚叮咬的这一个包,那一个包,真的是令他痛苦不堪!但他还是想出一个办法,在脚底准备了两个空的菜坛子,晚上读书时就把脚伸进里边去。如此,任它蚊虫再多,面对这铜墙铁壁,也没个下嘴处。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历代的读书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就这样,在他16岁时,去参加学政主持的院试,取得了第26名的成绩。而这时,他还仅有16岁,也算是少年得意了!可“福兮祸之所伏”,在他考上秀才后,张謇父亲给了张氏二百四十千文,比之前还多了四十文。但事情就这么了了吗?

张謇父亲这么做,并没有让张氏高兴。反而更加得寸进尺,三番五次的前来勒索。原来这个张氏是抽大烟的,早就败光了家底,好不容易抓住了张謇的把柄,还不得好好敲诈一番。可这就是一个无底洞啊,张謇家实在拿不出钱。于是,恼羞成怒的张氏就把张謇告到衙门,衙门将张謇关进大牢并传出话来,说这事可大可小,说白了就是要使银子呗!于是张謇父亲豁出这张老脸,东拼西凑,终于凑够了一百两送到县衙把张謇救出来。但这件事,衙门最终也没个说法,张氏还是经常前来勒索。可是,如今张家早已从一个小康之家变得倾家荡产,只能举债度日了!

张謇家人_图

怎么办呢?张謇是在没办法了!

这一天晚上,风雨交加,他一个人跑到泥泞的郊外。大哭一场并连摔几跤,可是叫天天不应,脚底地不灵。他就这样一路跑着,一路哭着,“是时忿火中烧,更不知道有何畏怖,亦辄作挟利刀斫仇人头之想。”这时的张謇可谓是愤怒至极,真恨不得刀起手落,结果了张氏。

但到底还是念及自己的父母,所谓“一朝之忿,遗亲之忧为不孝也”。自己虽然是痛快了,但给父母平添了多少忧愁!于是冷静下来的张謇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第二天向学政坦白了自己“冒籍”考试的事情。这个学政到底是爱才,最终宽宥了他,并向礼部打了报告,为他求情。最终礼部给出回复,不再追究他“冒籍”的事情,着他回原籍考试。

这次总算是有惊无险,但带给张謇的屈辱感却是一辈子也洗刷不掉的!

总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42岁时,张謇一举夺魁,高中状元。但这时已经42岁了,正如他自己所言:“综吾少壮之日月,宛转消磨于有司之试而应其求,盖三十有五年矣。”可见从他读书起,到最后高中状元,35年的光阴都被耗费在里边了。科举这条路确实是不好走,我们看看张謇所经历的一切就明白了。

我们不该只是羡慕他的状元身份,而是应该看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文:甪里先生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