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生活的年代正值明清鼎革之际,其父郑芝龙为明朝重要将领,出任过福建总兵官,后由于拥立南明隆武政权有功,被封平国公。随着抗清形势日益不利,清顺治三年,郑芝龙准备降清,被郑成功极力规劝。一意孤行的郑芝龙,非但不听,还要其同往福州投降。江日升《台湾外记》载:“功不从,上书有‘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编素而己’之句”。之后,郑成功写信谴责其父这种不忠行为,据温睿临《南疆逸史》载:“我家本起草莽,骸法聚众,朝廷不加诛,更赐爵命,至于今上,宠荣迭承,阖门封拜。以儿之不肖,锡国姓,掌玉碟,界印剑,亲若肺腑。即糜躯粉骨,岂足报哉今既不能匡君于难,致宗社堕地,何忍背恩求生,反颜他事乎大人不顾大义,不念宗祠,投身虎口,事未可知。赵武、伍员之事,古人每图其大者。惟大人努力自爱,勿以成功为念。”
降清后,郑芝龙被清政府作为招降郑成功的“秘密武器”。顺治十年八月,郑芝龙派李德前往厦门劝郑成功,说只要归降,清廷就封郑“海澄公”。据杨英《先王实录》载:郑成功则回复“盖自古大义灭亲,从治命不从乱命,儿初识字,辄佩服春秋之义。… …忽承严谕,欲儿移忠作孝。… …父既误于前,儿岂复再误于后乎。”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因屡次劝说郑成功归降无效的郑芝龙,又被家奴尹大器“诬告”而被清政府囚禁,但他仍认为自己的儿子会“回心转意”,又派谢表前往宁德见郑成功。据《台湾外记》载:(谢表)说,“太师受禁,无非为藩主不肯藕发耳!今天下己定,徒劳无益。父子天性,焉可弃绝若早投诚一日,则太师早得一日之安”。成功喝曰“尔辈但知保身,岂知误国为大”。之后,又写信给郑芝龙说“吾父祸福存亡,儿料之熟矣。… …儿志己坚,而言尤实,毋烦再报,乞赦不孝之罪。”
郑成功进攻南京失败后,损兵折将,且抗清形势急转直下。1660年,清政府派大将军达素率领一万多骑兵,和浙江、广东等水师相互配合,想一举击溃郑成功。
看到敌军来势汹汹,郑成功与部下商议后,准备让将士将自己的家眷安顿在台湾。两个月后,原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当过通事的何斌,将一幅完整的台湾地图献给了郑成功,并趁机游说他收复台湾。
顺治十八年(1661年)4月间,郑成功率军二万五千,战船一百多艘,从金门出征台湾。24日抵澎湖,五天后在台禾寮港登陆,“荷兰大惊,微辞于成功,成功曰:吾无他求,此我家旧地,还我,子女玉帛,汝悉载以去。”当时郑成功在给撰一的通谍中严正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之后,在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九个多月的艰苦战斗,终于迫使殖民者头目撰一在降书上签字投降。
但是,同年十月,已无利用价值的郑芝龙,被清政府处死。据《延平王起义实录》载:郑成功(闻讯)“伏案顿足大拗曰父乎当时不听儿苦谏,以致有今日。天乎,天乎然伪朝待降人如此狡诈,儿不得不编素复仇,以结忠孝之局也。”
清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 就在他刚刚复丧父之痛,大举组织移民, 准备把台湾建成复明基地之时,又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南明永历帝, 被吴三桂在缅甸擒杀。至此,大明朝皇室彻底断绝。
实际上,对郑成功的评价,在基本史料上是没有太大分歧的,我们要根据史料以及正确的理论科学分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论台湾或大陆的政权如何变更,往往都是积极的。
清王朝对郑成功的评价。大清官方对郑成功的评价,可以采用郑成功逝世时,康熙帝所赠其对联来概括:“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从儒家视角,充分肯定了郑成功忠君的立场。清政府收复台湾后,默许了台湾乡民建设“开山王庙”,祭祀郑成功,并允许郑家将郑成功灵柩迁回大陆;1874年“牡丹社事件”后,清政府意识到台湾的重要性,正式在台湾设立祭拜郑成功的官庙。
日本对郑成功的评价。早在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屡次向日本德川幕府借兵,共同征讨清王朝。尽管最后抱憾而终,但是郑成功是日本锁国时代海外“开疆拓土”的日本英雄。江户时期,郑成功就作为一名日本英雄,成为多部日本戏剧的主角,如近松门左卫门的《国姓爷合战》系列。日本侵占台湾后,由于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户,母亲田川氏又是日本人,是个中日混血儿,于是日本人对他也十分推崇,并和日本神道教结合,将纪念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改成“开山神社”,郑成功在神社中作为日本神道教的神祇被供奉。
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迁台,郑成功以台湾为“反清复明”基地的做法,又与国民党“反攻大陆”的政策不谋而合,白崇禧又在延平郡王祠里又立起亲题的对联和青天白日徽章。
而大陆方面,郑成功攻取台湾,也和“收复台湾”的政治理想一致。
大陆、台湾、日本,似乎都可以将郑成功当作自己的“民族英雄”。
不管怎样,郑成功的爱国精神是毋庸置疑的,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主要表现为移孝作忠,坚持明朝正朔,抵御殖民侵略,收复先人故土等。
在收复台湾时,郑成功改“赤崁”为“东都明京”,即东方首都、明朝京城之意。可见郑成功随时欢迎永历皇帝前往台湾,且下定决心要将台湾建成全国抗清中心的政治态度。据夏琳《海纪辑要》载:郑成功“将卒之年,谣传永历遇害,有劝其改年者,泣曰‘皇上西狩,存亡未卜,何忍改年'!终身尊奉正朔”。
郑成功的爱国精神,一直延续至其子郑经。据夏琳《海纪辑要》载:康熙二年(1663年),“永历讣至,世子犹奉其正朔,称永历十七年”。郑经嗣位19年,“虽得七府,雄踞一方,而终身称世子,奉明正朔不少变,舆论称之”。
要知道,当时明王朝己无任何一个皇帝存在,郑经仍然能坚持明朝正朔,体现了其爱国精神。郑成功、郑经这种对“国家”的忠诚,让历史上一些为个人做皇帝梦而搞割据、独立的人显得非常渺小,也使中华传统文化中“忠君爱国”思想得到发扬。
因此,据刘廷献《广阳杂记选》载:“台湾赐姓公之贤,以为诸葛忠武、郭汾阳、岳武穆后之一人也”。又“赐姓提一旅之师伸大义于天下,取台湾存有明正朔于海外者将四十年,事虽不成,近古以来未曾有也,贤于文信国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