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佩戴中的那些文化之“男戴观音女戴佛”

玉文化发展受佛教影响很大。“男戴观音女戴佛”,这是大家在购买玉石、玛瑙吊坠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正所谓“法无定相,佛法无边”,佛和菩萨本就无性别之分,又如何会分男女佩戴呢?

其实任何一个风俗习惯或者民间谚语的形成与流传,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观音和佛都是来源于印度佛教,咱们就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说起。

“男戴观音”

观音,又名观世音,意思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发声呼救,观世音就会及时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

观音在印度佛教中是男身的,大约在魏晋时期传入中国时,观音还是以“伟丈夫”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如梵僧观音形象。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的木雕中,观音也都是以男子汉形象出现,嘴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只是后来,随着道教的兴起和流行,佛教文化在与道教文化的不断碰撞和交流中,观音逐渐被演化为女性形象。

现在,民间流传的观音已经不是纯粹的佛教观音菩萨了,而是佛教中观音菩萨与道教的王母娘娘形象的融合。唐朝武则天的掌权以后,给观音融入了母性慈爱的一面,使之逐渐演变为非常秀美妩媚的女菩萨形象,如水月观音形象,国内也开始流传观音为妙善公主之说。在此之后,中国观音更过的是以女性形象出现。

“女戴佛”

“女戴佛”的“佛”指的并不是佛陀释迦牟尼,而是弥勒菩萨,并且是大肚弥勒菩萨的造型像。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而当前的笑口弥勒佛形象,其实也不是印度佛教中的“弥勒佛”,而是在中国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背一布袋,故也被称为“布袋和尚”。

阴阳平衡的具现

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易经中,十分强调阴阳平衡。

根据佛教传承,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位菩萨或佛在守护您,所生之日与有缘之佛结缘,被称为“本命佛”,也是千年以来人们所供奉的护法善神!

但是因为本命佛都是男士,所以男性带,会出现两阳相克的情况。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观点看来,阴阳之道就是宇宙万物的化生之道,阴阳流转、阴阳交感就是宇宙自然生生不息的内在本质,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内在机制。因此,不管是修生还是养性,都需要达到阴阳的平衡,进而达到身心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才会有“男戴观音女戴佛”这样的民间风俗的出现,就是男女互补的意思,男人可以吸取一些女性的优点来弥补男性的缺点,而女性则可以吸取男性的一些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男子以事业为重,情绪受外界工作环境的影响较大,性情比较反复。观音心性温和、仪态端庄,男子佩戴观音,增加了一份平和,一份稳重,以助事业一臂之力;同时,“观音”的谐音为“官印”,这与中国传统的“封侯挂印”、“升官发财”思想相对应,也是人们对事业前程的蒸蒸日上、飞黄腾达的良好期望。

女子以家庭为重,以母亲的形象成为一家之主,是整个家庭的象征。弥勒佛头圆、肚圆、身子圆,慈悲为怀、笑口常开、一团和气、乐观向上。女性佩戴玉佛,充分体现了母亲的慈爱,以及对整个家庭的和和美美、圆圆满满、欢欢喜喜的良好期望;同时也能象大肚佛一样的肚量,能够容纳家庭生活繁琐之事,对待生活笑口常开,和气生财,所谓的“家和万事兴”。在玉雕中有“五子闹弥勒”的造型,也是充分体现了合家欢乐的景象。而佛的谐音也就是“福”,戴佛也就是“代代有福”,能够保佑自己、家人和子孙和谐美满、富贵相安。

男人多戴观音,是让男人少一些残忍和暴力,多一些象观音一样的慈悲与柔和,自然就得观音保佑平安如意。女士多戴弥勒,是让女人少一些嫉妒和小心眼,少说点是非,多一些宽容,要象弥勒菩萨一样肚量广大,自然得到菩萨保佑快乐自在。

“男戴观音女戴佛”可以算是中国传统玉石文化对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理解与升华。当然,不论观音还是佛,都是能够帮助人们普渡众生、祛灾祈福、避邪消灾、逢凶化吉、永保平安的守护神。

因此,玉佩当中观音和佛的佩戴,大家并不一定要完全遵守“男戴观音女戴佛”这一说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缘分来选择佩戴。当前男的佩戴佛,女的佩戴观音的人也有不少,只要自己感觉好,其实都一样。


更多珠宝知识、珠宝文化,请关注珠宝鉴定师、估价师红掌柜微信: usus30 ,一起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