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世纪,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在广阔的地图上,几乎没人能够在短兵相接的野战中击败蒙古大军,但南宋却出了一位:孟珙。这位将领在当代知名度并不太高,不如同时代的“钓鱼城大捷”,名气也不如文天祥等耿耿忠臣。
在南宋末年的将领中,孟珙是少有的善打进攻战的将领,在蒙古联宋灭金的过程中,正是他率兵北上,与蒙古军联手攻下金国最后堡垒蔡州。这时,宋理宗开始憧憬能光复中原,趁蒙古兵北撤之机,宋朝派军进入河南,企图收复被金国占领的失地,却成为了蒙古窝阔台的南侵借口。于是,刚刚横扫欧亚的蒙古大军掉转枪口,以宋朝背约为名,于公元1235年从江淮、襄樊、四川三路向南宋猛攻。
宋军遭受惨重打击很快退却,战火燃烧至宋朝国境。当时,襄樊地区的防御成为了南宋抗蒙战争的重点。然而,蒙古军陷了襄阳后,全面掌握进攻的主动权。宋朝在危急之下,急忙调派孟珙北上,希望能收拾这个烂摊子。但对窝阔台看来,蒙古军气焰正盛,灭宋,也许仅仅是时间问题。
面对咄咄逼人的蒙古大军,孟珙很快就教训了蒙古军。孟珙主动出击之下,在江汉平原上连破蒙古军24个军寨,取得“江陵大捷”。这时,窝阔台不得不正视这个对手,但对蒙古军来说,本来应该是势如破竹的襄樊会战,演变成一场漫长拉锯战。
孟珙的宋军与蒙古大军在江汉平原上相互攻守,互有胜负,蒙古军始终无法再前进。公元1239年,宋军在庐州会战中重创蒙古军,孟珙乘胜追击,在一系列出击中重创蒙古大军,终于成功收复襄阳信阳等失地,使蒙古军以江汉平原为跳板南进的战略彻底破产。这时,孟珙没给予蒙古军喘息机会,率军火速西进,痛打蒙古人进攻四川的部队,在“大亚寨会战”中,再度击败蒙古军主力,并收复夔州等失地。至此,南宋防御蒙古的整条战线就更为坚固,而蒙古第一次对南宋的战争,也在历经六年后失败告终。
孟珙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建立起一体化的防御体系,确保南宋挺过了宋蒙战争的前十余年,使得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停滞在江淮一线。
“襄樊争夺战”,是蒙古军与南宋军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硬碰硬较量,此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延续了南宋五十年的国祚,更让蒙古军因连胜而狂热的头脑,渐渐转向清醒。素来被认为“孱弱”的宋军,在抗蒙战斗中凭着强悍战斗力以及高技术装备优势,证明了经济占优的宋朝,一旦战争机器开动,也发挥了效能。拥有高素质的军事指挥人才及高效率的指挥体系之下,能让宋朝把其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但这段历史中,不少的宋朝功臣都没有得到善终,也令后世感到遗憾。除了孟珙,宋朝多数抗蒙名将都几乎遭陷害而身死。但孟珙的“襄樊争夺战”中胜利,也让蒙古军无数次南侵都付出大代价。而从中汲取教训的蒙古人,也开始调整自己原有的政治及军事政策,将学习南宋的科技与水军战术作为重点,并广泛任用汉将汉军。到了后来忽必烈时期的蒙古灭宋系列战。事实上也基本成为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之间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