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其中,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路程最远的一次跨国大迁徙,与闯关东、走西口相比,范围更大,时间更长,历史影响更深远。
南洋,明清时期国人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这里自古就是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
秦汉时期,就有海商进入东南亚的记载。到了唐宋,中国已和东南亚沿海地区交流频繁,贸易繁荣。而闽粤自古即为海上贸易、移民的前沿阵地。十五世纪初,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出现华人聚居区。
隆庆元年(1567年),菲律宾月港正式开放,之后前往该国经商的商民络绎不绝。不久,西班牙于隆庆五年(1571年)攻占菲律宾,开辟一条经由马尼拉通往拉丁美洲的太平洋航线,这样一来,拉美、马尼拉和闽粤地区之间就形成看三角贸易关系。
不过,当时菲律宾国内生产力十分低,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无法生产。这样一来,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就遇到麻烦了,他们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无法从本国或者其他殖民地运来。当时他们想到了中国。
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的“大帆船贸易”,主要货源就来自于中国商人运送的中国丝绸,利润大得惊人,达到600%或800%。
于是,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开始“依赖”中国,为了他们各种消费品和日用品,为了他们建筑道路、桥梁、教堂等,急需中国的各种工匠和劳工。
1659年,追随永历帝逃亡缅甸的官兵家属,有的逃亡暹罗(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为这些官兵的后裔。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三千多人、战船五十余艘抵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因此这里一直被称作“明乡”。
特别是到了近代,逐渐形成规模并影响至今的“下南洋”移民潮。
自十七世纪起,西方殖民势力开始向东南亚地区渗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先后在这里建港开埠。但是,开发搜刮东南亚需要大量劳动力,当时的非洲黑奴贸易几乎终止了,西方殖民国家开始将目光瞄准当时的清朝,并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华人。
实际上,鸦片战争前,“下南洋”的华人大部分都是经商的,当时东南亚华人已达一百五十多万。
这一时期,晚清的“国门”被西方坚船利炮轰开,西方国家被允许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名为“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当苦力”。
出现两次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的高潮。
第一次:从1860年代至20世纪初,出现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贸易阶段。
各国洋行、公所通过雇佣“客头”(猪仔头),将贫民诱至“猪仔馆”,签订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甚至出现欺骗、绑架等手段。几十年间,仅东南亚地区就移民了约200万华工,这些华人契约工受到非人的待遇。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贩运“猪仔”与保护华侨的法令,苦力贸易终结。
第二次:从20世纪初到1950年代初,是“下南洋”的高峰时期。当时正值中国经济衰弱、战事连绵之际,大批农民、手工业者流离失所,为求生计被迫下南洋谋生。
仅1922-1939年间,下南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
新中国建立后,“下南洋”移民潮基本结束。
由于“下南洋”的历史积淀,旅居而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据不完全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五百万人,华人约占75%。
下南洋的华侨,很多时候都有着令常人难以想象的血泪史。
第一,身份不合法。
明朝时期,尽管实施严厉的“海禁”政策,但海上贸易始终进行。至清朝,随着下南洋的规模逐年扩大,清政府以影响国内社会稳定为由,于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颁布南洋禁航令。据《琼州府志》记载:“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甲严洋禁商船,不许私造往南洋贸易,有偷往潜留外国之人,督抚大使通知外国,令解回正法,再奉旨五十六年以前出洋之人,准其载回原籍。”可见,当时下南洋的华侨们,被剥夺了合法身份,得不到清政的“保护”。直到光绪十九年(1893年),清政府才解除华侨海禁。民国以后,华人在当地政治、经济、教育事业……几乎都起到领导者作用。
第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首先是去的过程。早期下南洋的华工们,基本都是偷渡,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中渡过。除了担心被官兵捉拿、海盗抢劫外,最大的风险来自海上不确定的天气,乘坐的帆船,随时都有可能倾覆。
其次是登陆后。华工抵达目的地后,既要克服当地自然环境,又要“堤防”当地各种势力。虽然当时的列强殖民们急需大量华人参与地区开发,但又害怕华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迅速扩张。于是,出现了压制华人、迫害华人、屠杀华人。
为了保护自己,华人开始与土著通婚。在早期移民的华人中,有很多与当地女子通婚,开始融入当地社会,“华人有数世不回中华者,遂隔绝声教,语番语,衣番衣,读番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华人还创立同乡会馆,以便互相照顾。1799年,槟榔屿当局发现存在华人会党(私会党),在东南亚各地势力快速膨胀,开始可以影响当地政治。其势力还遍布赌场、妓院、烟馆等场所。不过,私会党由于内部派系林立,也经常内杠。
二战后,迁往东南亚的华人急剧下降,新中国成立后,持续数百年的下南洋浪潮基本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