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冷兵器研究所发表了《秦军小兵真能靠砍人头实现逆袭吗?说说你不知道的秦国首级军功制》《割首级又怕被反杀,古代战场上的士兵都是如何抢人头的?》两篇介绍首级军功制度的文章。不少读者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那么古代军人到底用什么刀来割首级换军功呢?今天,冷兵器研究要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三把战斗生存两用还能客串切脑袋任务的宋代刀。
第一把:宋代手刀
▲刀刃根部不开刃
▲刀背细节
全长37.5到37.8cm,刃长30.5cm。根部宽2.5cm到2.6cm之间,头部宽2.9cm到3cm之间,最厚处9毫米到10毫米,刀头的刀背厚2到3毫米。刀茎4.2cm长,最厚处不在握把,而在握把往刀茎方向两厘米处,6到7cm厚;最宽1.4cm,最窄9毫米,刀箍直径2.3厘米,刀箍长3.2到3.3厘米。
这把刀的特点在于身为一把随身的“工具刀”,靠近握把一侧不开刃。这样的设计估计是有格斗需求的。藏家告诉我,这把刀本地出的非常多,单纯作为工具刀不好解释,而且出水位置多随战刀一起,很可能是宋代武人随身携带的“解首刀”
第二把:单面瓦宋手刀
▲凹磨细节
▲刀茎在平磨的一面有明显凹陷,全刀无明显宽窄变化。单面是目前所有研磨法子中最容易磨锋利的。
全长51.5厘米刃长34.6厘米,茎长16.5厘米。根部宽2.9厘米,头部2.9厘米,略外胡,根部厚度7毫米头部2到3毫米茎宽2.1到2.2厘米,厚度7毫米。最薄初2毫米,重心在握把外10厘米。
▲此处刀茎最厚
▲此处为宋手刀重心所在,为握把前十厘米
刀茎在平磨的一面有明显凹陷,全刀无明显宽窄变化。单面是目前所有研磨法子中最容易磨锋利的。
第三把:外弧大反宋手刀
▲手指处为重心位置
全长53.5,刃长43.5茎长10厘米。刀根部宽2.7到2.8厘米,刀头宽3.1到3.2厘米,刀茎宽2.1到2.2厘米,最窄六毫米,刀背根部6.5到7毫米,刀头厚2毫米。刀茎最后6毫米,最博2毫米。重心距离刀柄17.5厘米。
这三把刀都来自微信网友猪糯糯。多为右江上游出水。这些刀有个特点,就是民造,短,锻造比较精良,但是作为生产用刀不够顺手。它们是有战斗功能的刀具。宋代官府管控长兵器,尤其岭南地区是大宋的严打方向,对刀的形制管的很严,有一段时间岭南甚至不能造北方常见的长朴刀。宋代对管制刀具的严管是延续唐代的。唐代《唐律疏议》中规定,除弓箭,刀,木盾,短矛外,甲胄,弩,长矛,槊等兵器违禁。尤其甲胄和弩更是严管。私藏甲一领或弩三张就要流三千里了,弩五张或甲三领就得绞了。
▲这模特是我朋友而已。我是不会告诉你们我藏了多少箱铁甲的!哼!
宋代的禁令比较灵活,汴梁城内居民,禁止私自持有任何武器;而其他地区可以持有弓箭、朴刀等武器,以供学艺习武日常防身使用。在岭南,平民不能持有朴刀,否则治罪。宋朝还对一些刚收复或者平定叛乱的地区进行管制,赵匡胤刚收复江南时,禁止当地平民拥有任何武器,地方政权稳定后禁令撤销。真宗时,有官员进言称蜀地平民持弓众多,应当禁止。而真宗反对,认为弓箭为平民防盗或狩猎所用,不必禁止。在边境部分地区,因为组织民兵的需要,可以持有矛、弩等违禁品,但禁止带入内地,且有些时间需要保管在官库内。
这些不到60厘米的刀具介于官方武器和民用农具之间。岭南地区的这种东西对比起北方的同类来明显偏短。首要的原因肯定是武器的禁令,另一个原因恐怕在于南方的战斗集中在山岭河谷中狭小的船甲板上。不论古代现代,地面战斗(械斗,冲突,争斗,怎么说都行)发生的地方基本都位于等高线发生剧烈变化的区域。比如一望无际的平原,战斗就集中在平原上突然耸立的高山,或者钉在平原上扼守水道的坚城;山高林密的地形起伏地方,战斗就集中于进出山口外的河口平原。若是连这么块山涧坝子河口平原都缺乏呢?水面。水道在古代是最高效的运输手段,没有之一。围绕水道上船甲板的控制权发生的争斗就是这种刀最合适的舞台。狭窄空间,长刀拔刀运刀不便,小而重的刀子就显的很好用。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灵吸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