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出土前一直被误当成短剑?春秋到秦汉长铍鉴赏

春秋到汉代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军队大量使用一种被称为“铍”的长柄刺击兵器。典型的铍刃部狭长而扁平,与短剑类似,后部有细长的扁铤。装柄时,铍头安插在柄顶端的劈缝里,然后外部以木板夹持,再缠以绳索。大体来说,铍就是用短剑代替矛头的长矛,因为铍的刃比较薄,为了避免损坏,铍一般都配有剑鞘一样的铍室。国内曾经出土过一柄战国时期的铍,长162cm,刃长33cm,鐏长8cm。

▲湖北博物馆东周青铜矛九连墩楚铍

除了铤装铍外,当时还存在一种銎装铍,銎装铍的铍头与铤装铍相同,但后部有骹。铤装铍又称剑式铍,銎装铍又称矛式铍。銎装铍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前483年,吴国曾经组建过一支专门使用长铍作战的军队。专诸刺吴王僚时,吴王僚的卫士也都使用长铍。铤装铍流行于秦、燕和三晋地区,齐国同时装备有铤装铍和銎装铍,但以铤装铍为主。现存最早的铤装铍为战国时期制造,最早的銎装铍为春秋时期制造。著名的吴王夫差矛,就是一件銎装铍。

▲吴王夫差铍湖北博物馆

《左传》中记载,襄公17年,宋国的华臣派遣六个刺客用铍,把皋比的家臣总管华吴杀死在宋国一个叫做卢门的城门附近、左师向戌封地的屋后,这是典籍中关于铍最早的记录。铍在战国时期应用较广,《苏秦列传》中说,强弩在前,锬戈在后,锬便是铍的另外一个称呼。由于铍头的形状比较特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把铍当做一种短剑。刘逵的《吴都赋》中便认为,铍是双刃的小刀。直到1974年,兵马俑坑里出土了若干件形制完整、带有长柄的秦代铍,这种错误的观点才被扭转过来。秦代的铍平脊,扁铤,铤上有圆孔,铤上的圆孔在装柄时可以安装铆钉,让铍头和柄结合的更加牢固。秦代铍的铍柄长3.8米左右,是扁平的,便于挥砍,末端有铜鐓。

▲陕博陕西历史博物馆秦铍

进入汉代后,铍仍然是常见的兵器,汉代的铍多为铁制,刃较秦铍为长,为了让铍头和柄能够更好的结合,汉代的铍会在头茎部安装一个两头带刺的铜箍。西汉军中设有长铍都尉一职,隆虑侯周灶便是长铍都尉出身,因为在垓下参与过围攻项羽的战斗,才被封侯。有人认为铍属于长矛的一种,也有人认为,铍是加了长柄的剑,应该属于一种单独的武器。从造型上看,铍外形轻薄,两刃锋利,更适合切割砍削。虽然目前并没有关于铍的用法流传下来,但按照外形推断,铍的用法里应该包括了砍削。

▲西汉楚王铍,徐州博物馆

一般来说,铤装更符合砍削兵刃的受力方式,短柄刀剑和长柄刀都为铤装,而铍也以铤装为主,这也可以作为其可以用于砍削的一个旁证。郭璞所注的《方言》中说,江东地区把大矛称为铍,可见,在汉代时候,相当部分的人并不认为铍和矛是两种武器。汉代还有另外一种刺击兵器,名为铩,《说文解字》中说,铩是带有镡的铍,铩和铍都有扁平的长刃,但铩有两个翘起的镡,战斗中,使用者可以凭借这两个镡格挡锁拿对方的兵刃。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