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麦粒汞中毒事件——祸从口入


1971年12月21日,一名病人被送进伊拉克北部城市基尔库克的医院。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大量病人涌入全国各地的医院。他们的症状相同,包括:感觉失调,手、脚、唇、舌麻木,运动机能失调,听力及视力减弱等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

基尔库克市的一名医生曾经见过类似的症状,意识到这是汞中毒。如此之多的民众忽然在短时间内汞中毒,引起了医院的高度警惕。五天之后的26日,医院向政府发出了特别警告,一场大规模的汞中毒灾难正在全国范围内发生。

因为汞中毒而变形的日本水俣病患者手部 网络图 经过大量的科普教育,我们对著名的汞中毒事件——日本水俣病还是有所了解的。鱼类从被污染的水体中摄入汞,汞在鱼类体内积聚,并通过食物链累积。处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食用体内富集汞的鱼类,从而中毒,这便是水俣病的发病原因。

但发生在伊拉克的汞中毒事件却有所不同:患者集中在农村地区,城市里则没有一个病例。如果是食用鱼类导致中毒,怎么会出现城市里无人患病的情况呢?

接着往下调查,医护人员们发现,这些患者的共同点是全部食用了一批进口小麦种子制成的面饼。

难道是外国敌对势力的投毒?

汞在水体生物食物链的累积与美国国家环保局建议食用量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 当年秋天,伊拉克政府从美国和墨西哥进口了73000吨小麦种子和22000吨大麦种子。这批种子先运至各地谷仓,再免费发放到农民手中。

那么,伊拉克政府知道自己进口了一批“毒种子”吗?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伊拉克国内就有这样的“毒种子”。

种子含汞,并不是投毒,而是一种杀真菌手段的结果。在农业领域,常施用甲基汞来起到杀灭真菌的效果。尤其当种子需要远洋运输,防止霉变成了重中之重,甲基汞便成了经常使用的杀菌剂。

经过处理的种子可以播种,但决不能食用。种子被染成粉红色以示警告,包装袋上明确标示警示语,画上黑色骷髅加十字交叉的骨头图样,政府也命令经销商必须尽到告知义务。

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错,让这批种子流入的餐桌呢?

当时的一袋小麦种子。标识皆为西班牙语,地上可见染成粉红色的种子 图片:维基百科 种子送到农民手上时已是深秋,错过了播种时节。由于种子是免费发放的,农民们担心这会冲击明年的粮价,因此提前抛售了存粮。这批种子成了他们过冬的唯一口粮。

包装袋上的警示语用英文和西班牙文写成,伊拉克农民根本看不懂。貌似全球通用的黑色骷髅图案,在当地文化中也没有警示的含义。这条防线没起到半点作用。

经销商发种子时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又或者告知了农民也没当回事。种子染的粉红色是可以洗掉的,这恰恰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毒素已经被洗掉,可以放心食用了,可是甲基汞是洗不掉的。

更致命的是,汞中毒从摄入到发病有一段平均16-38天的潜伏期。有些农民首先尝试将种子喂给牲畜,等一段时间看牲畜没事便放心制成面饼食用,孰不知那只是潜伏期没过毒性未发而已。

总共73000吨小麦种子,受灾人数令人不敢想象。

小麦制成的面饼是伊拉克人最常食用的食品 网络图 据统计,伊拉克全国一共接收了6530名汞中毒患者,其中459人在医院死亡。然而外界普遍认为实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远远高过这一数字。由于医疗资源的不平衡,许多只有轻微症状的患者根本没有去医院。而很多病重患者临终前被亲人接出医院,在家中去世,这些人没有纳入统计。

1972年1月,伊拉克政府发布警告,告知民众种子的危害性,警告他们不要食用。恐慌的民众纷纷将手中的种子抛入河流和湖泊中,尤其是底格里斯河,继而引发水体污染。政府为避免更大规模的恐慌,选择了封锁消息。

一名汞中毒的伊拉克婴儿,肢体僵硬扭曲。 网络图 预防都做了,可种种原因导致预防措施没有起作用。其实,最根本的预防还是放弃使用甲基汞处理种子,从源头上杜绝灾难发生的可能性。

事件发生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经有毒物质处理过的种子,必须用当地语言标识其毒性,危险标志也须符合当地文化。种子外表可涂上苦味的物质,防止误食。经销商的告知义务也必须尽到。两个组织还督促各国放弃使用甲基汞,仅在无其它手段可用的情况下才使用甲基汞。

十一月的另一场会议上,两个组织还强调政府应当坦荡地公开灾情,不必有任何羞耻之心,因为公开透明的信息才是了解、控制灾情,挽救人民的关键。

作者: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