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黄马褂的英国提督,在这场战争中被黑蜀黍枭首

在大多数人眼中,非洲好像是个人尽可欺的地方。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列强,若想要获取非洲殖民地,基本上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买卖。凭借枪炮和巨舰,他们往往付出很小的代价,用一小支殖民军就能打下一大片江山。

        彻底被瓜分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有时候,列强在殖民地开快车也很容易翻车,就连“日不落帝国”——英国也玩脱过。今天的苏丹国,就是通过一百年前的一次艰苦的黑人起义,从殖民者手中独立的。

而他们的对手,甚至有两个强国。

今天就给你讲这样一个英国人不会提起的故事。

埃及殖民苏丹

英国殖民埃及

1820年,为了寻找工业化所需的煤铁资源与金矿,并获得足够的奴隶兵源,埃及借口肃清藏匿在苏丹的马穆鲁克势力(前朝余孽),先后派出两支军队,共一万人,入侵苏丹。

一路上溯,大举南征

        凭借着先进的新式枪炮与欧式战术,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的埃军在短短四年内跋涉1500千米,击败了数倍于己,却仍在使用大刀长矛的苏丹诸政权武装,基本确立了对苏丹中部与北部的统治。

喀土穆以北的苏丹北部,其实也相对容易征服,近代化的埃及军队沿着尼罗河南下就是了,周边都是荒漠,直捣喀土穆。

        随后埃及还进行了多次入侵行动,在1840年攻克苏丹东部的卡萨拉,1855年占领法绍达(在今南苏丹)及其周边的白尼罗河上游地带,1865年进占包括萨瓦金在内的苏丹红海沿岸地区,1870年攻占苏丹最南端的赤道州,1874年占领苏丹西部的达尔富尔,由此整个苏丹都成了埃及的领土。

埃及与苏丹之间,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这时候的埃及几乎统一了整个尼罗河谷,建立了一个面积近400万平方千米的大国。

虽然面积辽阔,但是有多少卵用呢。

        然而事与愿违,埃及在苏丹掘地三尺,都没有勘探到煤铁铜金等矿产资源(至今苏丹的矿产资源都未被完全开发)。而训练黑奴士兵的计划,也因苏丹奴隶不适应埃及的环境而最终泡汤。这样一来,埃及费了大功夫征服苏丹,却未能富国强兵。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接见英国使节

由于缺乏资源,加之列强压制,埃及的工业化与新军建设推行进度十分缓慢,整个近代化进程停滞不前。战争使得埃及经济逐步崩溃,最终欠下巨额债务,被英法从经济上渗透,诸如工矿企业、河道、铁路、邮政与海关等都被埃及作为抵押品。

苏伊士运河也是埃及出地,由法国开挖的。

由此埃及一步步丧失了经济、军事、内政与外交自主权,滑向英国殖民地的深渊。

作为埃及的一部分,苏丹也遭受着英国殖民者的压迫。1877年至1879年间,先前历来由埃及人担任的苏丹总督改由英军少将查理·乔治·戈登担任.他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其中就包括终结奴隶贸易。虽然这有利于苏丹当地民众的生活解放,却无疑断了那些以之为生的奴隶商人的财路,激怒了这些商人。

这位少将曾带兵参加过抵御太平天囯的战役

被清廷授予“提督”官衔 赐黄马褂

1880年,戈登辞去苏丹总督职位,此后多位埃及人接任苏丹总督一职。但他们的统治方略极为保守,未能将前任有利于苏丹发展的政策持续执行下去,使得苏丹的局势逐步恶化:

原先被取缔的奴隶贸易再度兴盛起来,但因其仍被定性为非法,其规模始终无法恢复到让奴隶商人们满意的程度,进而又引发了他们对埃及的不满;驻守在苏丹的埃及军队缺乏补给,不仅无法维持战斗力,更无法保障苏丹的安全稳定;被解散的士兵们失业后成了驻防城市内的流寇,使得苏丹局势愈发混乱;税务官员趁此混乱肆意加税,中饱私囊……

一场内战,看来是不可避免了。

埃及军队中的苏丹士兵

非洲的“太平天囯”

1881年,受尊崇的苏菲派教团首领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本·阿卜杜拉自称是伊斯兰教经典中再度降临世间的救世主——马赫迪(Mahdiy,本意为受指导者),号召苏丹民众回归《古兰经》与圣训,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他有没有说过同样的话?

“救世主”振臂一呼,随即获得了大量不明真相的虔诚追随者,随后“马赫迪”宣告发动“圣战”,辗转于苏丹各地,招兵买马,准备终结埃及在苏丹的统治与英国对苏丹的殖民。

埃及当局一开始并没有拿神棍当回事,认为他只是个经念得太多,走火入魔的疯子。但在1882年,“马赫迪”率领的军队于欧拜伊德靠长矛与刀剑战胜了一支由英国人指挥,规模约为7000人的埃军,还缴获了他们的枪炮弹药,马赫迪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一幅表现英军与“马赫迪军”交战的油画

“马赫迪”的军队此后接连战胜了多支埃军,占领了大片苏丹的土地,建立马赫迪国(al-Dawla? al-Mahdiyya?),几乎切断了苏丹与埃及之间的联系。

这支以神之名发动的军队高举这样的一面大旗:“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之使者。‘马赫迪’穆罕默德乃是真主使者之继承者(哈里发)。”

英国为了避免被卷入另一场烧钱的战争,强令已经欠下英国巨额债务的埃及从苏丹撤退,放弃对苏丹的统治,节省每年高昂的在苏丹驻军开支。英国政府恢复了前苏丹总督戈登的旧职,命令其赴苏丹主持埃军与在苏丹的外国公民的撤离工作。

但当1884年2月戈登抵达苏丹首府喀土穆后,他发现撤退已是不可能的了。 5万马赫迪军包围分割了埃军在苏丹的多处要塞,并已逼近喀土穆,光凭城内的7000守军根本不可能出城应战并顺利撤退。

问题是,如果喀土穆失守,从喀土穆直到第一瀑布的广大地域,可能都要陷入失控状态。

    万般无奈之下,戈登遂着手组织防御,并求伦敦派出增援部队。然而英国政府拒绝了他的要求。

3月,马赫迪军开始攻城,戈登多次向英国国内强调苏丹对埃及安全的至关重要,若马赫迪军获胜,埃及也就唇寒齿亡了。得知消息的英国民众这才向英国政府施压,勉强派出了增援部队。

一幅表现英军与“马赫迪”军交战的油画

但当增援于1885年1月28日抵达喀土穆时,他们发现坚守了一年的喀土穆已于两天前陷落,戈登身首异处。此后英军与埃军被迫撤出苏丹。

一幅表现戈登生前最后一刻的油画

1885年6月“马赫迪”去世,他的接替者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圣战”。至1891年,马赫迪国由此几乎控制了整个苏丹,埃及与英国一道被赶出了苏丹。而英国忙于平定帝国内各地的殖民暴乱,暂时没有再征服苏丹的打算。

虚线为1891年马赫迪国在苏丹的最大控制范围。

卷土重来

可到了1896年,英国发现事情不对了。

当时法国拥有法属索马里兰(今吉布提),可以控制整个东非。他们意图以此为跳板染指苏丹,随后顺尼罗河而下,将英国逐出埃及。感受到威胁的英国人决定,抢在法国之前再征服苏丹,防患于未然。

新的竞争形势下,苏丹突然就变得很重要了。


        埃军最高统帅,英军准将赫伯特·基齐纳指挥埃军与英军水陆并进,依靠火力优势多次击败马赫迪军,最终在1899年肃清了马赫迪国的全部势力。整个苏丹名义上再次由埃及控制,而实质上苏丹与埃及都已是英国的囊中物了。

一幅表现英军在1898年恩图曼战役,中击败“马赫迪”军的油画

常言道“贼不走空”,何况是英国这样的国际政坛老狐狸。作为再征服苏丹的主力,英国决定让埃及接受其控制苏丹的事实。但鉴于英国名义上只是以“顾问”的形式向埃及施加影响力(实质上已是直接操纵埃及事务),英国遂“建议”在苏丹创立新政体——共管地(Condominium)。在此制度下,埃及委任受英国许可的总督治理苏丹,这样英国就与埃及一同治理苏丹了,并且其在苏丹的地位也得以正式化了。

英埃共管苏丹的旗帜由埃及国旗与英国国旗拼接而成。

但谁都看得出来,英国只是借共管的幌子,直接统治苏丹。英国此举意欲将苏丹从埃及剥离出来,分而治之,逆转自1820年来埃及统一尼罗河谷的进程,弱化埃及与苏丹之间政治与经济联系,进而削弱同为阿拉伯国家的两国间的相互认同感,阻止两者统一起来反对英国殖民,巩固英国在两国的影响力。

苏丹有了“新的国家”,紧接着就是要确定英埃共管苏丹与埃及的边界。由于埃及与苏丹边境除尼罗河谷外多为荒漠,土地贫瘠,人口较少,因而历史上不存在明确划定的边界,仅按传统习惯进行模糊地分界。

鉴于此情况,英国遂于1899年人为划定北纬22度线为埃及与英埃共管苏丹的政治边界,于是埃及和苏丹有了一条几乎完全笔直的边界,西起努比亚沙漠,东至红海。

虚线画出的灰色区域,为两国存在争议的哈拉伊布三角,与两国都不主张拥有主权的比尔·泰维勒

但在1902年,考虑到埃苏边境的沿红海的哈拉伊布三角及其周边多为游牧的贝扎人(al-Bajā)居住,若按1899年划定的政治边界,逐水草而居的贝扎人时常要前往南方的苏丹寻找牧场,势必会频繁跨越埃苏边境,不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而且此地到苏丹首都喀土穆的距离比其到埃及首都开罗的距离短了200多公里,若由苏丹治理此地比由埃及来更便捷。

由此,英国为了反映埃苏边境部落使用土地的实际情况,又在1902年又划定了一条埃及与英埃共管苏丹之间的行政边界,将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的哈拉伊布三角划给苏丹进行行政管理。

黄色为闪米特语族(包含阿拉伯语),蓝色为古实语族,其中就有贝扎人使用的贝扎语。

先后划定的两条边界给哈拉伊布三角的归属纠纷埋下了祸根。1956年1月1日,英埃共管苏丹终结,苏丹获得独立地位。此后苏丹便一直主张1902年的行政边界为埃苏边界,认为哈拉伊布三角应该划给苏丹进行行政管理。

而埃及则声称1902年的边界只适用于临时行政管理事务,哈拉伊布三角的实际主权归属已由1899年的政治划界决定,无可争辩地属于埃及。这样一来,由于历史认知的不同,两国对哈拉伊布三角都有主权要求,领土争端由此展开。

1956年苏丹独立后,冲突更是逐年升级。

英国画下的两条边界使得苏丹与埃及这对阿拉伯兄弟对哈拉伊布三角争端的历史认知产生分歧,因而两国都坚持要按对自己有利的那条边界来封疆裂土,否认对方对哈拉伊布三角的主权要求。

除去历史认知因素,哈拉伊布三角蕴藏的自然资源(矿产&油气)及其沿海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经济因素更为埃苏领土争端火上浇油,使得两者兄弟阋墙,至今都未解决当年列强为一己私利而埋下的祸根。

END

作者:重光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