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盐”统计人口,并且至今仍在使用

从古至今,人口都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从征税到兵役,都需要无数普通人为之作出贡献。因此,统计人口的工作就变得非常关键。现代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进行人口普查和统计,那么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来统计人口的呢?


首先,人口统计的最基本方法自然是挨家挨户去做调查登记,这和我们今天的人口普查方式差不多。不过,古代信息、交通、档案管理等方面和现代根本无法相比,所以人口统计的基本单位一般都是按家庭(户)来计算,而不是按具体人数(丁)。

这种逐户统计的方法虽然相对准确,但却也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每户人口数量不一样。国家会通过平均数来调整征税、兵役等政策,但这对于人丁稀少的家庭来说非常不公平,却对于人丁兴旺的家庭来说是好事。所以有个词叫“多子多福”,因为家庭人口数量增长,可以增加劳动力,而不用付出额外的社会成本。

此外,古代“黑户”很多,一般人口统计都无法清查到“黑户”。还有一个无法准确统计的群体就是流动人口,古人称之为流民。在古代很多时候,流民往往都是一个国家最具潜在危险的群体。而这些人口统计不到,不仅大大影响了人口统计工作的准确性,也给国家在制定政策以及安全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那么,对于这个难题,古人有什么解决办法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办法非常聪明、有效,以至于到了现代仍在使用。

众所周知,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消费的物品叫作刚性需求,简称刚需。刚需的东西挺多,比如住房、食物。所以古人就想到了通过两个时间段对某一个物品的消耗速度,来大致统计出人口数量的变化。比如去年某个时间段的粮食消耗多少,今年同个时间段的粮食消耗多少。如果今年消耗明显增加,那就说明这个地区今年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

不过,虽然粮食是刚需,但用它来统计人口的话却不是好尺度,因为粮食的可替代性很大,比如除了米饭外,玉米、马铃薯这些都可以用来当作食物。而有一个物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要用到,而且又无法替代,那就是盐。

盐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石油。所以历朝历代对盐的管理非常严格,所有盐业资源,必须是由国家垄断经营,如果有人偷偷搞私盐买卖,那可是杀头的重罪。

和其他消耗品相比,盐的消耗量比较固定,而且又不可替代。所以用盐来作为统计人口流动性的尺度,是非常合适的。如果某个地方盐的消耗量突然大量增加,那就说明这个地方今年人员流入较多。如果全国性的食盐用量增长,而人口统计上没出现明显变化,那就说明“黑户”大量增加了。所以只要官方控制好私盐买卖,就可以通过用盐量的变化,来统计出人口的变化。这项数据几乎没有水分可以掺假,所以可信度非常高。

时至今日,老祖宗发明的这项人口统计方法,仍是国家用来统计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的重要参考指标。比如像北京、上海这些人员流动性很高的城市,通过用盐量的变化,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人口流入和流出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