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吉普赛“啰哩回回”,为什么说比欧洲吉普赛历史更悠久?

吉普赛人,又称罗姆人,茨冈人(《童年》里的小茨冈就是吉普赛人)等。最早是一批低种姓的印度人,出于某些原因离开印度本土,11世纪到波斯,14世纪初到东南欧,15世纪到西欧。至于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迁移,一些学者认为是穆斯林进入印度时征兵引起的,而另一些则认为是不堪压迫引起的,但都证据不足只是猜测。至今唯一解释是“也许这批人真的就爱流浪”。目前,全世界共有大约1200万吉普赛人,其中1000万左右分布在欧洲。

流浪的一家吉普赛人

吉普赛人的传统社会以血缘为纽带,长期保持类似氏族的部落组织,有立法、司法、仲裁、祭祀等职能,由酋长掌握司法大权,酋长之上有大酋长,负责同所在国政府联系。有独特的婚丧习俗、禁忌,一般禁止与外族通婚。妇女多从事占卜和巫术,能歌善舞。男子职业多为铁匠、贩马人、乐手等,也有一部分后来定居务农。

实际上,中国也有吉普赛人,且比欧洲吉普赛历史更悠久,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现存史料载,吉普赛人曾经出现于在我国元代和明代的边陲地区。这部分吉普赛人有两支:一支在西北,称为“啰哩”;一支在西南,称为“罗摩”。其中,“啰哩”就是波斯、中国人对吉普赛人的称呼。他们大约在元代来到了中国,最早的文献记载为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实际上时间还要比这要早。这比他们到达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的时间早得多,当然,那时他们也没有吉普赛这一称呼。

女吉普赛人占卜师

据《元史·顺帝纪》载:“(至正三年(1343)六月)是月,回回剌里五百余人济河寇掠解、吉、隰等州。”日本学者田坂兴道在《中国回教的传入和发展》里引此条后注释:“剌里,当即《元史》卷一○五《刑法志·杂犯》条之‘诸啰哩回回,为民害者,从所在有司禁治’之啰哩,想系波斯语Luri之音译,为一种流浪种族名。意为流浪者、乞丐。”“剌里、啰哩,波斯语lori之对音,有流浪者、乞丐之义。”

原来成吉思汗的子孙屡次西征,在中东地区俘虏了大批居民,除了作为奴隶的,其余的补充入蒙古军中。这些人中就有一部分吉普赛人,被带回中原后被称为"罗哩回回"。由于是色目人,他们在元朝比汉人享有更广泛的特权。据研究,后来被同化为回族人。据 1974年俄文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载:啰哩人就是从波斯来的吉普赛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可称是地道的啰哩回回了。

成化二年(1466),秦州知州秦纮在《记秦州事》中记载:“秦州有哩户,乃回回别种。汉人不与通婚姻,自相嫁娶,有以兄弟娶姊妹者,有以姑姨配甥侄者。予访得清水、秦安等县,亦有哩,乃移文各县,令其共为婚姻。”

当代中国“吉普赛人”

可见,当时在天水秦安、清水县境内生活的啰哩回回,信仰伊斯兰教,其婚姻制度与西方学者所记载的吉普赛人婚俗无异:不与别的民族通婚,以保持其骨脉的纯净,但现近亲结婚也在所难免。

明末,由于政治腐败,天灾频繁,饥民成群,他们啰哩结成“联盟”,为生存而斗争。官方也称他们称为“啰贼”。据乾隆二十九年(1764)(直隶秦州新志和光绪十五年(1889)《重纂秦州直隶州新志》“武备”门载:

嘉靖三十八年(1559)秋七月,啰贼盗掠清水县,典史乔学中流矢死。

万历十五年(1587)春二月,啰贼马友忠以千人啸聚清水之石洞山,知县季思率民兵击之,斩首二十余人,余党败走。

崇祯(原作正)十三年(1640)冬十月,啰贼马流寇掠清水汤峪铺,知府乔迁高追之,围于观音殿烧杀之,乡民与其难 。

到了清代,由于缺乏史料,无法得知啰哩人的有关情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啰哩已经融入当地的大家庭。

不过,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位于甘肃兰州市以北的永登县境内的薛家湾,至今还有人自称“中国的吉普赛人”。

据调查,一百多年前,他们从外地流浪至此。全村有高、柳、刘、何四大姓,相互通婚,姑娘不外嫁,小伙子不娶外村姑娘。民国时期,他们过着流浪生活,一辆毛驴车拉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走乡串镇,将占卜、禳灾、鸟占玩到精致,据传有人还会桃花镇八十一种镇法和无量祖师的聚星镇法。解放后,即使有了土地,学会经营农业,也仍以算卦为业。他们崇拜桃花娘娘与周公。每逢春节,在客厅设桃花与周公神位,从年三十到初四,由家中的男性拜奠。初四下战书拜奠后燃烧神位,送其归位。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风光,中国“吉普赛人”居住地

可知,他们就是元明两朝啰哩人的后代,是不是真正的吉普赛人,还有待考证。

目前,除了中国的“吉普赛人”,在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吉普赛人"部落"。由于他们无法融入所属国的社会主流,当地人对吉普赛人评价普遍不高,认为他们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2010年9月5日 ,法国总统萨科齐也曾强行遣返七百多名旅居法国的吉普赛人,引起了数以万计的群众上街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