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张勋、徐世昌合谋复辟闹剧?

1916年,袁世凯称帝闹剧让许多人对民国的未来感到迷茫,民间出现了不少关于复辟清朝的言论。同年6月,袁世凯去世,原本听命于袁世凯的北洋系首脑、督军们很快就乱成了一锅粥。此时,北洋系的两位重磅人物张勋(江苏督军,原清朝两江总督)和徐世昌(北洋政府国务卿,原清朝太傅、军机大臣、大学士)开始悄悄策划复辟清朝。


张勋在自己的大本营徐州邀请各地督军前来开会(即第二次徐州会议),然后在会场上突然宣布要复辟清朝。他表示希望在场的督军们都要一起支持清帝溥仪重登大宝。参会的督军们群龙无首,再加上都处于张勋的控制之下,谁也不敢提出反对意见。所以支持复辟的决定就这样“愉快”的决定了。为了防止督军们事后反悔,张勋当即让人拿来笔墨,众人一起签字画押,作为证据。

另一方面,徐世昌在天津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获得外部势力的支持。他派原驻日全权公使陆宗舆前往日本,试探日本人对于复辟清朝有什么看法。结果日本的内阁和军部意见不统一,陆宗舆的外交使命以失败告终。不过,陆宗舆搞砸的不仅仅是外交任务。他在前往日本前,特地去徐州拜访了张勋,并把徐世昌跟日本人谈判的条件全部拿给张勋看,其中有一项条件让张勋大为恼火。原来,徐世昌希望在成功复辟后,由日本人支持他当清朝的议政王。张勋认为自己为复辟大业费尽心机,要封议政王也应该是先轮到他才对。

结果复辟行动还没有开始,张勋、徐世昌两人就因并不存在的议政王头衔而闹得分道扬镳了。

1917年6月,张勋率一万“辫子兵”以调停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为名,进入北京。7月1日凌晨,张勋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丁巳复辟”,也称“张勋复辟”。宣统皇帝溥仪重新登上了帝位。

张勋原本以为“百姓无不怀念我大清”,只要他出来带头,清朝复辟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可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全国各地反对复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原先答应张勋共同拥护清帝的各省督军看到形势不对,纷纷改变立场,由拥护复辟突然变成了“保卫共和”。在天津的段祺瑞一看机不可失,立即组织讨逆军讨伐张勋。7月12日,张勋的“辫子兵”被打败,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算是躲过了一劫。


“张勋复辟”的事情到此就基本告一段落了。不过,当初想要和张勋合谋复辟清朝的徐世昌却迎来了另一种的命运。张勋刚刚复辟成功时,被封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并授予忠勇亲王的爵位,可谓是集大权于一身。不过,他却只给徐世昌安排了弼德院院长的虚职。徐世昌在清朝的时候已经官居一品,如今为了复辟之事费尽心力,却只得到了这么一个不咸不淡的职务,这事搁在谁身上也不干啊!因此,徐世昌干脆推说自己年迈,不去上任这个院长之职。可能连徐世昌自己也没想到,他这一推辞,却让自己的事业迎来了最高峰。

复辟活动失败后,德高望重的徐世昌受到了众人的拥护。1918年,徐世昌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和张勋的失败跑路相比,徐世昌的人生则要幸运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