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海军这么弱,究竟是为什么?

铺开近代欧洲的地图,会直观的感受到德国地缘环境真可谓压力重重:位于欧洲的中心部分,且同时受到东西两个方向(法兰西和俄罗斯)两大陆权国家的制约与牵绊,德国国土又缺乏必要的战略纵深,一支强大的陆军是他得以生存的前提。

德奥同盟还真是孤立无援

然而,德国也并非不重视海军的建设,近代史上德国曾斥巨资建起了一支当时综合实力世界第二的海军。

是什么驱使着这支海军的诞生?又是什么经历使得其兴也勃焉,亡也忽焉?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它的故事。

军起于青萍之末

德国海军的起点可能需要从近代德国的统一之前讲起。

1811年,当时的普鲁士被拿破仑打得丧城失地,为求自保,加入了反法同盟的行列。历经四年艰苦的鏖战,普鲁士与英国,俄国,奥地利作为四大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重新确立了欧洲秩序。

维也纳秩序下的的欧洲国家边界,此时还没有德国这个国家,北有普鲁士,南有奥地利。

在这场“胜利者的晚宴”上,作为分得的果实之一,普鲁士得到了瑞典的东波美拉尼亚地区以及吕根岛。在领土和海岸线扩展的同时,普鲁士还得到了瑞典6艘65吨的单桅小炮船。别小看这加起来才几百吨排水量的小船,这成为了而后德意志帝国海军的真正起点。

获得东波美拉尼亚,真是大大扩展了普鲁士的海岸线。

        不过刚刚胜利的普鲁士知道,陆上来自法国和俄国的威胁还没有彻底解除,因此他们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陆军建设上。虽然时常有人提起海军建设的问题,但普鲁士海军在很长的时期内并没有什么进展。

时间行进到1848年,德国海军才迎来关键的第一个转折点。当时在丹麦王国管治下的两个说德语的地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建立了临时政府,并要求脱离丹麦王国。

陆上强大的普鲁士

在海上居然敌不过小小丹麦?

        为了维护这两个地区的统治,丹麦王国与其余支持其独立的德意志国家发生了武装冲突。丹麦出动了优势巨大的海军封锁了德意志北部与波罗的海沿岸的所有海上贸易,而此时的英国与荷兰宣布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同属德意志地区的奥地利海军则远在地中海无法驰援,使得作为对丹作战主力的普鲁士在战争中受到重创。

德国当时的国民议会舰队,1849年

直到1850年,获胜的丹麦终于如愿以偿,重新确立了对那两个地区的统治。而战争的失败使得普鲁士认识了海军的重要性,并在1853年,在陆军部下设立了海军厅以及在但泽设立海军地方总监部,以便全面理顺海军的事务,加强了海军的建设。

格但斯克(但泽)至今仍是“波兰”最大的港口

(被苏联从德国手里割给了波兰)

下图为格但斯克的集装箱码头与造船厂

(也在造海上油气平台,海工不错的样子)

德意志海军的历史,现在才真正拉开了帷幕。

大船一日乘风起

1871年,松散的德意志地区在普鲁士的东征西讨下统一为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而原海军厅也从帝国陆军部独立并升格为帝国海军部。在冯·施托施等多位海军总长的努力下,海军部对处于东海(即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舰队进行再编和建设,还在基尔、但泽和威廉港建立配套的海军工厂。

帝国海军印章

1888年,德皇威廉一世与其继承人腓特烈三世相继去世,同年六月他雄心勃勃的孙子威廉二世继位。这位具有英国血统的德意志皇帝自幼对海军情有独钟,不仅亲绘军舰的设计图,还经常如饥似渴地阅读马汉的《海权论》。

从小就打上钢印了

在即位的前一年,他作为德意志皇室的代表,参加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即位五十周年庆典,并出席了盛大的海军阅兵式。英国皇家海军的强大在这位德国皇孙的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给了他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的理想。

然而此时德国的海军发展方略,在老宰相俾斯麦的控制下,是极为克制的,主要就是为了避免和英国发生冲突。

其实这对君臣的矛盾还远不止于此,而德皇位高一筹,最终在1889年迫使俾斯麦去职,开始了自己自信满满的德意志重建。

老舵手赶紧下船吧

此后他拒绝了与俄国延续“再保险条约”,使德俄关系下滑,俄国与法国结成同盟,两面包夹德国;布尔战争后,威廉二世又向击败英国的南非总统发去贺电,恶化了英德关系。过去长袖善舞的德国一下子变成了众人仇视的对象。

此时的德国已经在加速整合德意志北方

并控制着德意志南方

这一统一局面给了皇帝不切实际的幻想

威廉二世反倒把这事当成了一个机会,抓紧出了一个“世界政策”,即德意志帝国应该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帝国。而建立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则是这个目标的有力保障,尤其是要在海上击败英国这个讨厌的竞争者。

就这么一位嗜海若狂的君主,推动着德国海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位爱大船的皇帝

贯彻落实威廉二世建设大海军的政策的人,是大名鼎鼎的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他被后世称为德国大洋舰队之父,办事极具魄力并深受威廉二世赏识。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英姿勃发的帝国海军人才

受海权论的影响以及自身对德国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提尔皮茨提出了著名的“风险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德国作为一个陆权国家,现实条件下国力不允许建设一支实力超过英国的海军,但是只要达到对方2/3的实力,就可以让英国忌惮,从而降低战争风险。

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提尔皮茨着手德国海军的扩充计划,并于1898年以组建第一舰队为标志公布了新的《舰队法》,总耗资约五亿德国马克,预计在1905年完成。这一阶段可以使德国海军实力从世界第五跃升至世界第三位,位于法国海军之后。

能多造就多造...

两年后即1900年,舰队法被大规模修正并在帝国议会高票通过,又让德国舰队的总数几乎在前基础上又翻了一番,一时风头无两。

而危险,也在此时悄悄降临了。

疲劳的军备竞赛

德国疯狂的举动自然引起了英国人的关注。

1904年,在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费舍尔勋爵的力推下,皇家海军加强了北海舰队的建设,改变了以往针对法俄两国的“两强标准”,而代之以“对德双倍标准”,也就是准备以德国海军两倍规模应对德国。

海军本部委员会成员参加阅舰典礼

费舍尔在前排左面

英国要将德国的海军实力控制在自己的1/2以下才觉得安全,其实也侧面说明了提尔皮茨的理论是正确的。

政策一出,英国迅速研发并装备了一型单一口径巨炮的新式战列舰——无畏舰,其特色就是较之前的战列舰,火力倍增,速度更快,造价却相差无几。这让英国在这场博弈中占了先机。

英国皇家海军的“无畏号”

是世界上第一艘“无畏舰

在赌局中的德国面对庄家英国的变化虽然有些措手不及,但还是果断的选择了跟庄,于1908年再次修改舰队法,力图在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的数量上与英国持平。

这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较量。两国的船坞不断地下水更多的战舰。而卯足了劲的德国明显在这一轮竞争中更快。1909年,德国海军的力量已经超过了法国,拉近了与英国的距离。但差距还是较大。例如在1912-1913财年中,英德两国海军预算分别为4408万英镑和2201万英镑,德国只有英国的一半。

英国手上的小船船大军,那可不是一般的多。

事实上,哪怕德国完成最后一份舰队法修正案中的计划,还是无法达到“风险理论”的预设目标,而双方已经在无尽的军备竞赛中感到明显的疲惫了。似乎只有直面的对垒才能最终终止这场赌局。

萨拉热窝的枪声的响起标志着一次大战的爆发。1916年初,为了配合陆军行动,威廉二世要求德国海军突破英国海军的封锁,击败英国舰队并夺得制海权,双方爆发了一战期间著名的日德兰海战。

英国海军的战舰被烧毁

而德国海军凭借出众的战斗素养和顽强的作战,打击了英国海军,最终以较少的损失获得了战术层面的胜利。但在海上霸主面前,德国被围困在北海的命运还是没有改变,而英国倾尽全力的压制却使精良的德国海军丝毫无法支援陆地作战。

此役后,威廉二世就几乎没有让他心爱的水面舰艇出战了,强大的德国海军变成事实上的“存在舰队”,静静停泊在自家港湾。

拿骚级战列舰

随着一次大战胜利的天平慢慢地向协约国移动,1918年,英法同德国签订停战协议。作为投降条件的一部分,精华尚在的德国海军在斯卡帕湾下锚等待协约国的处理通知。最终,这支强大的海军主炮被卸下,每艘军舰上人数压缩到只有200人,事实上已经丧失了争夺制海权的能力。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一部分德国高层军官得知了凡尔赛协约对于德国的苛刻,决心阻止英国人得到这些舰船。1919年6月,在部分军官的紧密组织之下,各舰官兵统一行动凿沉所有52艘主力军舰。

悲壮的海水倒灌声顿时充斥着斯卡帕湾,盛极一时的德国海军就以这样极富戏剧性的结果落幕了。

一艘在斯卡帕湾的沉船

今日回首这段历史,就会发现近代德国海军的发展是就是当时整个德国的缩影。虽然其工业与科技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德国海洋的地缘缺陷以及高层错误的战略抉择使得投入大量资源打造的海军几无用武之地。也许今日德国通过经济合作的方式整合整个中东欧,才是最最正确的自强方式。

END

作者:奥古斯汀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