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力超惊人的“鱼虾效应”

某些个体的“单打独斗”尽管是随意的,产生的影响也微不足道,但如果这种同样的行为由群体发出,那产生的能量就非同一般了。“鱼虾效应”就是典型的一例。

不可小看的“鱼虾效应”

一个人别说掀动不了大海,就连大浪也掀不起来,但鱼虾就能!科学家证实,海洋里无数的鱼虾不但能掀起大浪,还能掀动大海,其力量完全可以和我们已知的能够掀动大海的主要推动力——大风和潮汐相提并论。

以往人们认为,海洋里的小动物因为体积太小,其在海里的游动不会对大海本身的涌动产生多大的影响,但上世纪50年代,一位英国科学家就提醒人们说,人们其实小看了海洋里小动物的威力。他认为,单个鱼虾等小动物的游动对大海涌动的影响确实可以忽略不计,但无数鱼虾小动物的游动,就是海洋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了。遗憾的是这个说法因为缺少实验依据,一直没有得到广泛重视。直到最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利用小型水母进行实验观察后,才科学地验证了英国科学家这个说法的科学性。

研究人员在一个有大量水母活动的特定水域内,撒上无毒的染料。这些染料就像漂浮在水面的彩色肥皂泡,如果水下的水流有翻滚的动作,那么漂浮在水面上的彩色肥皂泡的聚散就会发生变化。结果发现,只要有水母游过,那么在它游过的路径上就会出现一长条有彩色肥皂泡汇集成的彩色“尾巴”,这说明这些小动物的游动,确实在海里掀起了轻微的“波浪”。进一步测算证实,一个小型海洋生物只要游出它几个身长的距离,就会带动相当于自身4倍体积的液体产生涌动。由于海洋中存在大量的鱼虾、水母等小动物,而且它们始终在不停地游动,所以由它们集体产生的能量非常可观。研究人员认为,由水母、鱼虾等海洋小动物的群体游动所产生的能量汇聚效应,完全可以与风和潮汐对海洋水体的作用力相当。因此应当说,这种效应对海水的混合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做出了重大贡献。

“鱼虾效应”还有人类版的?

有趣的是,这种由无数个不同个体发出的同类行为,一旦汇聚在一起便会产生巨大效应的现象,在维基百科网上,也有一个生动的体现。

我们知道,维基百科(Wikipedia)是这样一本被公认的“网络奇书”——网上所有的知识和信息条目都是由网友自己编写并上传到维基百科网站的,而且任何人都有权对先前的条目进行修订,完全是一种基于网络的社会协作。维基百科目前有多个语言版本,其收录的条目已接近400万条,其内容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每个网友的责任心。那么,这样一部没有一个专家团队审核的奇书,其内容的准确性靠得住吗?

去年5月,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位网友对美国前首席检察官罗伯特·肯尼迪的助理“塞甘塔勒”的词条进行了编辑,他在编辑过程中与大众开了个玩笑,故意说塞甘塔勒的死亡与肯尼迪总统被刺有关。结果这个后来被发现是目前在维基百科网上停留时间最长的错误,也只是“生存”了4个月,最后还是被其他网友纠正过来了。英国《自然》杂志前不久还对维基百科条目和享有盛誉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同时进行了一次“抽检式”准确性调查,结果发现,前者的错误虽然略多于后者,但相差不多。这个结果让《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辑们非常震惊,因为谁都不会料到维基百科这种大众编辑的水准,竟然能够与拥有多道严格审核程序的经典百科的水准旗鼓相当。

其实,这其中奥秘如果用“鱼虾效应”来解释,就并不难揭秘了:每个网友都在编辑,都在修订他发现的错误,这种个体行为通过维基网汇聚起来就变成了群体行为。这种由同类行为构成的群体行为,其结果是条目不断增多,错误不断被纠正,效果就如同有个专家审核委员会在编辑和修订一部权威版的大百科全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