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 于近日发布了最新一期的财务报告,而其中有几个令人感到震惊的数据,包含授权数量同比大降 43%、当季新增的授权数量从 2017 年第一财季的 30 个大幅减少到 12 个,许可收入同比下降 43%,从 1.11 亿英镑减为6400 万英镑,税前利润则是大跌 99%,如果单由这些数据进行解读,Arm 似乎已经在危险边缘?
图|Arm 最新一季的财务表现跌破不少人眼镜(来源: Arm 财报)
对此情况,Arm 的官方说法是由于Arm mini China 的成立,导致订单递延之故。然而相较于 Arm 最新一季惨澹的财报数字表现,软银却因为 Arm mini China 的成立而获利 11 亿美元,大股东软银的算盘显然有不同打法。
今年第二季 Arm 与中国合资创立子公司 Arm mini China,为中国打开自有芯片设计的另一扇大门,但这个作法却引起国际市场的不安,尤其是 Arm 的传统客户。因为,对于软银是否会进一步处理 Arm 持股,已经开始让市场联想浮翩,不论要获利了结,或是认赔杀出,不论后续接盘的对象为何,那对于未来 Arm 生态恐怕造成一定的冲击。
毕竟依照过去软银孙老板的投资经历,转手买卖获利,或者是在市况不佳时脱手换现,都是可能的作法。
那么 Arm mini China 对软银而言,是有其战略目的,还是另一种投资选择?
诚然,目前软银其实通过愿景基金 (Vision Fund) 盈利大增,二期愿景基金也即将发动,在现金满手的情况下,其对于 Arm 的处理可能也会更有弹性,然而 Arm 本身创造的效益并不符合软银先前的预期,甚至 Arm 最新员工数量已经由第一季的 5886 人减少为 5707 人,这也与之前软银承诺要持续增加员工数量的目标背道而驰,都不禁让人猜想,软银对 Arm 的态度是否已经有了改变。
当然,员工数量的减少并不一定就是反映业绩,也有可能因为其他诸如业务调整或者是集中退休等因素影响,但软银在收购 Arm 时曾做出有法律效力的承诺,也就是要在 5 年内将 Arm 的员工数翻倍,这点却也是不容被轻易改变的白纸黑字。
然而 Arm 的营运不如预期却也是事实,尤其在其最大获利来源,也就是手机市场方面,2017 年全球出货首度面临衰退,更是对 Arm 获利来源的一大警讯。而 IoT 业务领域也同样面临推广层面上的实际困难,目前各种生态都还不成熟,难以说服业者进入,导致与 Arm 直接相关的各种设备的生产都还难以达到经济规模,而愿景基金首席执行官暨软银集团董事 Rajeev Misra 更曾在英国一场 AI 研讨会中指出,若要成功布局 IoT 产业,势必要牺牲 Arm 在未来 3~5 年的利润。
图|Arm 仍持续看好 IoT 市场未来发展(来源:Arm 财报)
而除了 IoT 市场不如预期外,Arm也面临另一大挑战,那就是 Risc-V 这个新兴架构的推动,该架构由 Google 等产业巨头推动,可以单一体系串连从低至 MCU,高至服务器处理核心的一系列应用,且因为指令集架构完全免费,可相当程度降低芯片产品的成本,目前 Arm 的主要客户几乎都已经投入该架构的研究,部分客户甚至已经鸭子划水,默默在现有产品中增加 Risc-V 方案,这都让 Arm 如芒刺在背。
在 Arm mini China 成立之初,就已经传出未来其将可能在中国进行 IPO,由于 IP 的收益本身就很难增长,论营收能力,在整体半导体产业中亦很难鹤立鸡群,但以其市场地位,在中国各种消费类电子终端享有接近独占的地位,且具备对半导体行业的领头作用,应能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一定吸引力。因此对软银而言,Arm 中国子公司的 IPO 是其回收对Arm 整体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其对中国带来的芯片架构自有化的推动与生态建立上的帮助,则是成为软银获利之后的回馈。
由于 Arm mini China 未来经营将与英国 Arm 切开,盈亏自负,而其团队在中国研发的新技术也将直接落地中国,不会再回归英国Arm,这等同是把中国业务独立出来,形成另一个基于 Arm 的分支体系,当初软银收购 Arm 时,业界就有传言软银是想作为中国的白手套,帮助中国解决关键 IC 核心技术来源的问题,而通过 Arm mini China 的成立与落地,软银绕了个弯,一方面成功帮助中国产业解决核心技术来源问题,另一方面也维持 Arm 英国的主体性,最后,还能通过子公司的 IPO 回收投资,创造三赢局面。
虽然最新财季的营收数字不甚漂亮,但这应该只是母子公司业务分拆时的短暂财务混乱局面,对其长期经营应不至于有太大影响,当然,未来少了中国地区这一大块营收,Arm 无论再怎么努力开源节流,恐怕也很难有办法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