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个盗洞的发现,引出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园——海昏侯墓。历时五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简、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
其中的一系列文物都把海昏侯墓的墓主指向了汉武帝刘彻之孙、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然而,这些间接证据再多,专家们仍不敢断言墓主的身份。
直到今年的3月初,考古专家打开了内棺的棺盖之后,发现了一方玉印,玉印上方的印文写着“刘贺”两个字,这才让墓主的身份一锤定音。
这样的事件,在考古界其实不胜枚举。譬如,马王堆二号墓的墓主——第一代轪侯、长沙异性诸侯国丞相利苍 ,他身份的最终确认也完全仰赖于马王堆二号墓出土的“利苍”印章。
所以说,原来古人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古人的身份证就是印章。
鉥(shu)
话说,我国的印章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便有了印的前身—“鉥”。“鉥”最早是用作标志,后来因为实用,就拿来作交易上的信物、官方授与权柄的代表物,此功能一直延续至今。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称天子,并用玉做“鉥”,称为“玺”或“玉玺”。从此,原本无贵贱之别的“鉥”开始尊卑有序了。“玉玺”即至高无上皇权的象征,乃真命天子所归,是帝王身份最重要的证明。其一落一起,都关乎着天下百姓的生死存亡。所以,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发现这样的桥段,皇位之争,最重要的是抢夺玉玺,得玉玺者得天下!
官印
“玺”成为天子之“鉥”的专用词,士大夫及平民阶层便以“印”字代替“鉥”。于是,后世通称的“印”应运而生。
到了汉代,等级制度更加严格,食朝廷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官吏为了显示与一般人的区别,其“印”便改称为“章”,这就是后世“印章”合称出现的前奏。官吏之印即官印,是官员身份与官职的直接确认。
古代官员在上任途中必须随身携带官印,就像现代人上飞机必须随身携带着自己的身份证一样。官员到任后第一件事是“验印”,接着公布“接印视事”的告示,然后才能名正言顺地上任执政。还有一点同身份证不一样的是,官印并不能伴随官员终身。官员的印章作为“执信”,在官员离任或亡故,官印就要收缴,但死后却可复制殉葬。
关于印章的严格规定
自古“鉥”之后,印章不仅在名称上尊卑有别,在印材质地、规格字数等方面也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如皇帝用玉做“玺”,官绅用铜制“印”,普通人用木、牙、角、竹等刻“章”等;印的大小、字数,甚至印缓,便都有了严格的规定,不能逾越,如官印一律以“方寸”为制。而且,朝廷还设有“符节令丞”等机构和官职,专门管理宫中及群臣的官私印信。
闲章
印章除运用于公务之外,亦可当做闲章。闲章乃文房之清供,墨客之雅玩。凡文人墨客、书画大家,总有几枚意趣非凡的图章相伴相随。如果说,公务印章是达官贵人身份之证明,那么闲章就是文人墨客才情与品行之表达!
譬如,苏轼以闲章“常恨此身非我有”道尽世事艰辛;徐悲鸿以闲章“一尘不染”体现清高傲岸的品行;金庸的闲章镌刻“吾草木众人也”,体现了名家旷达谦逊的胸襟......
大多数风流雅士一生之中,都有过很多个闲章,细细品味那些有趣的闲章,往往可以从中窥见艺术家一生之境遇流转与思想变迁,着实趣味盎然,令人不禁莞尔。例如,齐白石刚刚成名之时,其作品常用“墨戏”、“不成画”、“门外人”和“浮名过实”等闲章,表现出虚怀若谷的自谦精神;齐白石晚年的“要知天道酬勤”、“金石癖”和“一代精神属花草”等闲章,道出了他为艺术而献身的甘苦精神。
所以说,闲章是文人墨客内心感情最直接的表露,其间的诗文充满故事性,或讽刺,或幽默,或抒发个人心胸大志,既表达心声,又充满了浪漫的文艺气息,呈现的是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理解和领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还是文人骚客,都在历史的浪涛中如强弩般灰飞烟灭。但是,这些饱含着深邃历史、精湛工艺、亲和人文精神的小小地印章却仍在千古流传,在静静地诉说着逝去的一切尊贵荣耀与才思豪情,证实着这些故事真真切切的存在过!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现代还有那么多人都要在自己案头放一枚属于自己的精致印章的原因:人生如梦,岁月短暂,在未来无限的虚无中,它能证实曾经的存在,而且是丰富地存在。
更多珠宝知识、心情故事,请关注珠宝鉴定师、估价师红掌柜微信: usus30 ,一起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