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四岁让梨的孔融,却因“不孝”而死?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这个一直以来被我们当作楷模的人物,却因“不孝”而死,这是为什么呢?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孔融(153-208年),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作为孔子的二十代孙,孔融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懂得礼让,恪守孝道,《后汉书·孔融传》载:“‘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 之性。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此事还被写进了《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德教育故事。《后汉书·孔融传》还载“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十六岁时,孔融哥哥孔褒的好友张俭,因“党锢之祸”,被宦官侯览追捕,前往投奔孔褒。谁知孔褒恰巧不在家,张俭觉得孔融年龄还小,没有将实情告诉他,但是孔融还是看出他的窘迫,自作主张收留了张俭。后来此事被泄漏,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兄弟二人则被投入大牢。孔融坚持张俭是他自己做主收留藏匿的,请求定罪;孔褒则坚持张俭是来求助于他,不是弟弟的过错,甘愿认罪受罚。他们的母亲则认为自己是一家之长,此事该由她负责。一家人都争着赴死,这让郡县官犯难了,只好请示朝廷,最后皇帝下诏只处罚孔褒。孔融又一次因懂孝义和勇于担当而名扬天下。后来,孔融出任北海相,据《太平御览》载:“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有母病瘥,思食新麦,家无,乃盗邻人熟麦而进之,文举闻, 特赏之。盗而不罪者,以为勤养于母也;哭而见杀者,以为哀而不实也。”实际上,这种“孝”观念在他的为政举措中多有体现。

谁知,正是这样一位“大孝子”,最后却因“不孝”被杀。

《后汉书·孔融传》载,建安十三年,丞相军谋祭酒路粹上书奏孔融:“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譬如寄物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 ‘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于是,曹操“书奏,下狱弃市。”恐人心不服,很快又颁布《宣示孔融罪状令》:“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虚名,少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此州人说平原祢衡受传融论,以为父母与人无亲,譬若缶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余人。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诸军将军将校掾属,皆使闻见。”

很多学者认为路粹只是奉曹操令罗织孔融罪状,而孔融被杀后曹操也只是宣示孔融罪状,于是“诛杀”孔融的就是曹操“操纵”的。如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清人王辅云:子夏《丧服传》(《仪礼·丧服》子夏传):“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则知尊祢矣。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孔)融尝自言:“证案大较,要在五经四部书。如非此文,近为妄矣。”(《太平御览》卷六0八引孔融《与诸卿书)又,幼持父丧,哀悴过毁,州里归其孝(《后汉书》本传)。何至谬为此语!路粹嫁诬,若斯以无为有!当时所以忌其笔也。”

但是,这些罪状真的是“枉状”吗?

我们来看一下孔融的性格特点和思想风貌。

孔融在担任北海相期间,黄巾军经常来袭扰。一次被逼急,孔融只好求救于刘备,最终刘备派出三千兵马将黄巾军赶走。面对日益衰微的汉室,他的“左丞祖者”劝他向当时北方两大集团袁绍、曹操“示好”。孔融却“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将其斩杀,表明自己忠于汉室的心迹。但是,孔融的军事水平确实不怎么样。《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这样评价他:“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在郡六年,刘备表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才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

彻底的被打败了,孔融还“隐几读书,谈笑自若”,这种性格的人只有东汉末年清流名士才有。

汉朝选举制度是举孝廉制度,尤其看重名士对个人的评价,有时被名人评价一句,自己的身价立马不一样了。如名士桥玄评价曹操为“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 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曹操身价随即见涨;许子将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名气更大了。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载:“盖东汉风气,本以名行相尚。迨朝政日非,则清议益竣,号为正人者,指斥权奸,力持正论,由是其名益高,海内希风附响,惟恐不及。”又“盖其时轻生尚气已成习俗,故志节之士好为苟难,务欲绝出流辈,以成卓特之行,而不知其非也。”

实际上,东汉的正统儒家分为清流和浊流。清流即认为自己才是儒家传统的继承人,充分发挥其个性,在言语和行为方式上与众不同,独立标榜,引人注目。

与其相对的即为浊流,主要是宦官和奸臣。

而孔融就是东汉末年清流名士的代表。

建安元年,失去安身之处的孔融投奔了曹操。在许都,由于其才学、声望等,加上当时许都的思想风气不是那么严,孔融很快成为名士领袖。葛洪《抱朴子·弹祢》载: “许下,人物之海也,文举为之主,任荷之足为至到。”这些人经常聚在一起,议论朝政。

面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孔融十分不满,又不敢正面反抗,便发表很多与曹操政令相抵触的思想言论。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对乌桓用兵,孔融首先反对,并借历史典故讽刺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木苦矢,丁零盗苏武牧羊,可并案也。”讽刺曹操师出无名,不能建立功业。

当时遇灾荒年,曹操为节约粮食以确保军队供给,下令禁酒。孔融却为此事专门《与曹操论酒禁书》说“孔非百觥,无以堪圣上”、“酒何负政哉? ”言语中充满揶揄,还声称干脆连婚姻一块禁止好了,“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曹操想恢复肉刑,于是尚书令荀彧等提议恢复肉刑,孔融反对说:“古者敦庬,善否不别,吏端刑清,政无过失。百姓有罪,皆自取之。末世 陵迟,风化坏乱,政挠其俗,法害其人。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谓与时消息者也。”不过朝廷最终还采纳了孔融的意见,没有恢复肉刑。

这些还不算什么,让曹操下定决心“除掉”孔融的,是他上奏的《宜准古王畿之制》,主张“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即要尊崇汉朝天子,确保汉天子天下独尊的地位。

要知道,曹操早有代汉而立,现在被人如此“揭老底”,怎能不恨?

晋朝杨泉《物理论》载,汉末有个叫管秋阳的人与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战乱结伴同行。天下雪断了粮食,管秋阳两兄弟杀了同伴吃肉,得以活下来。孔融认为,管秋阳吃同伴没错,因为这人只是一个同伴,不是朋友。如此诡辩,难免让人大跌眼镜。

于是,对孔融早已不满的曹操指使郗虑、路粹“诬陷”孔融“欲归不轨”、“大逆不道”。孔融在被捕后临行前,作了一手《临终诗》: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世说新语·言语》载:当孔融被逮捕时,朝廷上下十分惊恐。融有两子,大九岁,小八岁,仍在玩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罪责可以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其子从容地说道:“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很快,逮捕他们的差役赶到,全家全部罹难。

实际上,刚开始的时候,曹操对孔融并没有杀心,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公曰:‘当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并起,辅相君长,人怀怏怏,各有自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

只是后来孔融屡次触犯曹操的忌讳,最终导致身死族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