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用科学方法消灭蝗灾


水灾、旱灾、蝗灾历来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其中,蝗灾往往随着旱灾而来,危害巨大。蝗灾爆发之时,铺天盖地,所到之处,庄稼被吃得一干二净,粮食颗粒无收,百姓饿殍遍野。中国自古以来,蝗灾频发,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蝗灾(山西日报)

蝗灾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灾害,除自然、地理等因素之外,关键的原因是我国古代缺乏有效的防治蝗虫的技术手段。而技术手段的落后,与天人感应思想作梗有密切的关系。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觉得奇怪,天人感应思想与蝗灾能有什么关系?

原来,根据天人感应学说,地上的皇帝有过错了,上天就会降灾来警告。因此,蝗灾等灾害都是上天给予的惩罚,为了消除灾害,皇帝要下诏责怪自己,并发动官民祭祀祈祷,而怎样积极想方法消灭灾害,倒是其次的事情了。所以,面对蝗灾肆虐,各地纷纷建起了蝗神庙,向蝗神磕头跪拜。中国各地的蝗神庙,以黄河下游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据此可以知道,在历史上,这些地方的蝗灾最严重。

在蝗灾猖獗,庄稼被蝗虫啮食一空,百姓饥饿流离,祭祀祈祷对抗击蝗灾有什么用呢?因此,当看到祭祀蝗神没有多大功效,在祭祀之后,官民逐渐动手捕蝗灭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摸索创造出了许多灭蝗的经验。其中,徐光启的《治蝗疏》占有重要的地位。

徐光启画像(明朝那些事儿)

徐光启是明朝末年著名的科学家。他悲天悯人,关注农事,对蝗灾高度重视,在《治蝗疏》一文中,他不仅总结了前人的蝗灾研究成果,还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他论述了蝗灾的特点、蝗虫的生活习性等问题,并系统地总结了对付蝗灾的方法。

徐光启将蝗灾与水灾、旱灾进行了对比。他认为,水、旱灾不易靠人力控制,而蝗灾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如果找到合适的方法,则可以将蝗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徐光启翻阅史料所记载的一百余次蝗灾,发现蝗灾的多发期是夏秋之间,即农历的4至9月,因为这一段时间,正是各种庄稼长势茂盛、结实之时,相当于为蝗虫准备了充裕的“粮食”,而蝗虫的生长周期,也从幼虫发育为成虫。所以,这一段时间的治蝗工作尤为重要。

徐光启发现,中国蝗灾的多方地区是 “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即黄河下游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时而干涸,时而溢水,为蝗虫孳生提供了温床。从地域的角度,这些地区为蝗虫防治重点。

根据史料以及实地研究,徐光启提出的治理蝗虫的方法有,割掉低洼积水处的水草,以清除蝗虫产卵场所;春夏间虫卵形成时,一旦发现有成行的松土(这是虫卵发育成幼虫造成的),则官府组织人力进行处理;虫卵变成幼虫后,要挖沟扑打;成虫后,官府收购蝗虫,鼓励民众扑打;要多种蝗虫不食用的芋、桑、豌豆、绿豆、大麻、芝麻等农作物;将草木灰、石灰等筛成细末后,撒在庄稼上,蝗虫就不会再吃这些庄稼。

徐光启的《除蝗疏》完成后,将其上奏给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嘉奖。这篇文章在当时广泛流传,有效地指导了民众灭蝗,挽救了很多挨饿的百姓。

作者:张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