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历过大群蝗虫在眼前扑面而来,再从自己身边蜂拥而过的情景吗?你曾目睹过鱼跃出海面捕食鸟类的瞬间吗?或者你见过马里亚纳海沟沟底的生物吗?英国广播公司(BBC)于2016年完成了全新的《行星地球Ⅱ》和《蓝色星球Ⅱ》系列记录片,是继2006年《行星地球》和《蓝色星球》之后的续篇,摄制组采用更加沉浸式的视角,深入更加不为人所知的地域和海域,为观众展示了更加真实,也更加震撼的自然奇景和生命奇观,述说了精彩而动人的生命故事。
震撼影片的背后,是一群无畏、坚韧而充满激情的工作者长时间的努力,仅《行星地球Ⅱ》,摄制组就花了近6年时间,在30个国家进行了117次旅行,深入岛屿、山地、丛林、沙漠、草原和城市;而《蓝色星球Ⅱ》也花了4年时间,在39个国家进行了125次旅行,工作人员踏遍了每一块大陆,穿过了每一个海洋,才摄制完成。许多次拍摄过程都是冒险。而最新的科技使工作者们在各种不利环境下也能实现精彩绝伦的拍摄效果,远距离摄像机、无人机、载人深潜器等,都是让拍摄如此成功的利器。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精彩绝伦的镜头是如何诞生的。
千难万险的拍摄地
为了拍到罕见的景象,摄制组必须进入人迹罕至的自然界中,直面各种危险和困境。
位于南大西洋的扎沃多夫斯基岛是一个宁静的小型火山岛,却是世界上最大的企鹅之乡,岛上布满了企鹅,比参加音乐节的人群都拥挤。由于人迹罕至,这里的企鹅在摄制组拍摄时非常放松,在他们四周晃悠,甚至跳到摄像机前给出自己个大特写。然而,要登上这座岛,却非常艰难凶险。岛屿的海岸线被高达9米多的悬崖峭壁围绕。工作人员登岛时,深知一旦哪个环节出错,不仅拍摄无法完成,生命也会遭遇危险。因此,摄制组花了1年时间策划这次旅行。登岛的24小时之内,天气晴好,第二天,风暴就来了。摄制组选择了一个隐蔽的地点扎营,但没想到暴风雨一来,这里就水漫金山。而且,企鹅总是会来光顾,瞅瞅新邻居,或者把帐篷当厕所。离岛的那天下午,风暴再次来到,前来接驳的皮艇几乎被巨浪掀翻,组员都无法肯定自己能不能平安离岛。幸运的是,他们最终连人带设备都成功撤离。
高山拍摄也是一大难题,最大的挑战是高山反应。高山动物如熊、雪豹通常生活在海拔较高、环境艰险之地,有一次,当摄制组拍摄雪豹镜头时,要在海拔5000米的高处安排机位拍摄。一位节目制作人就产生了严重的高山反应,他必须下山,一连几天坐在旅馆里,带上氧气罩呼吸。而且,摄制组带着这么多设备上山,每到一处都要花时间调整身体状态,乃至于有时候,拍摄结束时都要病倒一片。
丛林是自然界最迷人的地方,这里有完善的自然条件,雨水和阳光轮流滋养,孕育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其中很多物种都是人所未知或者从未拍摄过的。然而,在丛林的地表层,却是黑暗而潮湿的,对于拍摄工作而言,异常艰辛。如果遇到下雨,大部分设备都无法使用,而雨一下通常就是若干天,非常不便。如果再来一场暴风雨,就不止是不便了。
一次,在巴西被洪水淹没的树林中,摄制组沿河而下,寻找一种新的江豚。期间,大冰雹不期而至,连当地人都说从未见过这么大的冰雹。冰雹砸坏了一艘船上的发动机,这意味着船上的这些工作人员不仅哪都去不了,而且有被水流冲走的危险。其中几个人跳入水中,把船推到一处河畔沙滩上,但这里的树开始一棵棵在他们周围倒下。幸运的是,没有树砸到他们,而且暴风雨停了。他们的付出也最终得到了回报,摄制组拍到了5只江豚。
丛林中的住宿条件也非常艰苦,最苦恼的是蚊虫老鼠的骚扰。当摄制组在巴西的一处丛林拍摄时,所有组员住在一间房子里,同住的还有一大群蜘蛛。每当组员拿起衣服时,总有蜘蛛在里面,蜘蛛甚至爬进了蚊帐。后来,有人意识到,同住的还有老鼠,因为他的内衣被咬破了。
生活上的麻烦还不止于此。摄制组计划在马达加斯加寻找一群蝗虫进行拍摄,寻找过程比想像的困难多了。摄制组行驶了很远的路,去到许多穷乡僻壤的小村落寻找,结果,组员们一个又一个因为食用不洁食物,发生食物中毒而病倒。
在海洋中拍摄,危险更甚于陆地,因为这伴随着更多的未知危险和多变的力量,潮汐、洋流、风、海浪、深海压力、低能见度都给拍摄工作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带来挑战。《蓝色星球Ⅱ》的摄制组实现了首次南极海载人下潜1000米,其下潜过程可谓惊心动魄。首次下水,因为故障无功而返。第二次下潜不到半小时,潜水器中就出现了一摊积水,潜水器漏水了,好在驾驶员处变不惊,20分钟后修复完毕。下潜到水下1000米共花了1小时。摄制组发现,在洋底,最大的危险不是凶猛的动物或洋流,而是突然跌落的大石头,这是海冰解冻后从冰块中剥离的岩石,一旦被砸到就会机毁人亡。奇妙的是,也正是这些岩石,年长日久,成了海底生物的聚集区和栖息地。
贵人相助寻找动物踪迹
除了拍摄地的艰难,寻找动物同样考验着摄制组,幸好有当地人和科学家的帮助,摄制组获得了丰富的信息。
雪豹是濒危物种,它们在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下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全球生活在野外的雪豹总共只剩下约3500只。而且由于高山食物不像丛林或草原那么丰富,动物们比较分散,雪豹、熊等都很难被发现,雪豹更是出了名的难觅其踪。加上雪豹在山坡上,皮毛的花纹与山石、融雪的背景完美相融,又增加了寻找的难度。
而当地专家们对雪豹的了解可以说天下无双,他们知道雪豹在哪行走,在哪块石头旁小便。他们带领摄制组深入山里数千米之后,还能找到雪豹的行走路线,并指出雪豹在哪里用爪子刮出印迹,以标识自己的领地。如果没有当地专家团队的协助,摄制组不可能拍到精彩的雪豹镜头。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大狐猴是越来越稀有的物种。摄制组按计划在马达加斯加中部的一个自然保护区进行拍摄,因为这里有一个大狐猴家族,由一群科学家追踪研究了10多年,科学家们与这个大狐猴家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使摄制组在任何一天都可以掌握这些狐猴的去处。在大部分时间里,狐猴会呆在高出组员们20米的树枝上,难以看到,无法拍到。但它们会时不时地跑下来,在树丛间弹跳,展示出它们优美的身姿,逗留的时间足够摄像师拍到所需要的镜头。
在海洋中寻找稀有鱼类难度更大。摄制组决定拍一种导弹模样的鱼,名叫“乔治骖”,传说它可以从海面跃出,捕食鸟类,但这一传说一直没有真实画面的证据,制片导演决定成为拍摄这一画面的第一人。于是,一个4人小组带着800千克重的设备和物资出发前往位于塞舌尔(印度洋中西部的一个群岛国家)海域一个遥远的环状珊瑚岛,打算在船上进行拍摄。虽然工作人员真的看到乔治骖捕猎燕鸥的行为在眼前发生,但它们的动作又快又随机,加上船只的摇晃,摄像师无招架之力,整整一个星期都在挫败的沮丧中度过。看到摄像师无计可施,一位塞舌尔向导出主意了。他建议大家到一个海滩上,虽然比较远,但每个月涨潮的那几天,潮水会把这些鱼带到海滩附近。在这里,视野更好,相机架设更加稳定,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捕食画面。这位向导甚至能预测出哪条鱼最有可能发起进攻。在他的帮助下,摄制组终于如愿以偿地为观众和科学界带回了乔治骖捕鸟的镜头。
除当地向导之外,摄制组还招募了前沿的科学家、探险家和潜水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一起出谋划策,除了帮助摄制组拍出想要的画面之外,同时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新科技见证自然新奇迹
自第一部《行星地球》和《蓝色星球》拍摄完成已经过去了10年,在这10年里,技术发展到新高度,摄像师可以借助新技术以全新的方式展示这个世界。以前无法拍到的动物行为模式和自然栖息地,现在可以拍到了。
最新的镜头稳定技术让摄像师摆脱了三角架的束缚,可以直接尾随动物拍摄它们的行踪,让观众体验动物们的真实生活,如追踪跳跃灵动的猴子。在印度拍摄城市猴群时,摄像师用这种带有稳定设备的摄像机,尾随一只或若干只猴子,走街串巷地拍摄猴子在城市的楼宇、电线和其他人类设施上穿梭跳跃的情景,有时设备由摄像师手持,有时摄制组会在许多楼宇之间架设缆绳,将摄像机固定在缆绳上滑动拍摄。
10年前,高空拍摄使用直升机,而现在,他们使用携带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比直升机调遣起来更加便利,也可以前往更多的区域。在搜寻江豚的过程中,摄制组乘船找了一周,才发现一只江豚,但出现不到一秒就消失了,无人机此时就派上了用场,它可以在雨林上空的开阔水面搜寻江豚的踪迹。无人机还可以实时从空中抓取海洋事件,与海面以下的拍摄互相配合,互相补偿。
远距离摄像机更是摄制组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拍摄雪豹的过程中,远距离摄像让观众可以看到雪豹在它自己的领地内更加隐密的行为。传统的山地摄像往往会用长镜头从山谷的一侧拍摄另一侧,导致拍出的镜头太过平面,雪豹走过的山脊,或者它们居住的山峰本应或挺立或高耸,在传统的镜头中都无法表现出来。而新一代的远距离摄像机摆脱了这些缺陷,使整个画面鲜活而生动起来。
摄像机还带有红外线感应,当有动物经过时会自动启动拍摄。在印度北部草原拍摄时,由于此处有犀牛、大象和老虎这些猛兽出没,经常有动物伤人致死的事件,为了安全起见,摄制组采用这种设备进行拍摄。怎奈这里的动物太凶猛,在夜里把这些昂贵的设备都破坏了,脚手架被老虎、大象或懒熊掰弯,触发器上爬满了蚂蚁,最后还是需要摄像师亲自蹲点,补拍一些镜头。不过,你可能会发现夜间摄像机自动拍到的动物破坏设备的画面更有趣味。
海底拍摄更是借助新技术见证了海洋中前所未见的生命奇迹。《蓝色星球Ⅱ》的海底拍摄达1000多个小时,大部分都是通过考察船阿卢西亚号完成的。阿卢西亚号拥有最先进的海底下潜、科研和拍摄设备,首当其冲的就是它的配套潜水器——深海漫游者号和海神号,下潜最大深度均为1000米。船上还有直升机停机坪,用于航空观测、拍摄和救援。因此,阿卢西亚号考察船堪称《蓝色星球Ⅱ》的第一“法器”。
其次,与传统的水肺潜水技术相比,最新的潜水呼吸器,可以让拍摄团队下潜更久,静静地坐等和观察,没有气泡,也不会对海洋产生其他干扰,可以更完整地展现海洋生物行为的原貌。
洋底幽暗,微光摄像机可以在黑暗中拍摄,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更深、更暗洋底的大门,记录从未见过的深海生物在洋底的行为。洪堡大乌贼生活在海面以下200米到1000米的“黄昏区”,只有微弱的阳光能够到达这里,借助微光摄像机和载人潜水器的灯光,摄制组拍摄到了洪堡大乌贼猎食的惊人画面。它们长达约2米,重约50千克,贪婪而凶猛,数百条同时猎食灯笼鱼。然而,当猎物满足不了它们的口腹之欲时,它们开始自相残杀,大乌贼吞食小乌贼,甚至互相争抢。
位于海底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至11000米,借助阿卢西亚号考察船上的扫描仪,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地形地貌;在8000米深的海下,人类完全不可能到达的海域,借助远程摄像探头,摄制组为我们展示了那里生命的面貌,大多是低等生物,但也有鱼类,它们奇迹般地生活在如此大的水压之下。
除此之外,摄制组还创造性地把吸盘摄像机附着在鲸的头上,使我们可以从鲸的眼光看海洋。
新视角带来生命新感观
BBC此次拍摄不再沿用以前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是采用动物自身的视角进行拍摄,让观影过程转化成了一种体验过程,体验动物们千姿百态的生存境况,并且获得了对生命新的认知。
摄制组经过艰难的搜寻,终于找到了一大群蝗虫,成功地拍到了有史以来用影片记录过的最大的蝗虫群。摄像师身处密集的蝗虫群中,拍摄到蝗虫群密密麻麻地快速直面飞过的情景,即使只是坐在屏幕前观看也有一种窒息之感,虽然蝗虫是庄稼的死敌,但此时此刻,我们感受更多的是生命的壮丽。
在城市不断占用自然界的过程中,一方面,各种生物面临减少甚至灭绝的危险,但BBC通过几种动物的生活告诉我们,如果动物能够适应人类环境,也能被人类所接受,它们会比在自然界更加繁荣。印度城市中的猴群就是典型例子,它们以人类的果蔬为食,有时趁摊主不备,从水果摊上偷走几个瓜果,或者从人类身边直接抢夺,夺走了跳上屋顶就大快朵颐,而且一群群地在城市里上蹿下跳,滋哇乱叫,甚至会挑衅猪、羊,甚至人类,嚣张得很。然而,奇怪的是,当地的居民并不以此为扰,反而会主动喂食,并任它们在身边喧嚣。因此,猴群在这里异常繁盛,可能胜过猴子们原本的栖息地。
土狼也是进军人类城市的一种动物。土狼是非洲列居第二的陆地猎食者,仅次于狮子,如今,它们有了新的潜在领地。在津巴布韦的首都哈勒尔郊外的一个晚上,摄制组被100多只土狼包围,原来是两群土狼在抢夺城市的占领权,获胜者可以进入城市。这些土狼像人类黑帮一样找到一片可以对峙的处所,各自为阵,并开始互相撕咬、打斗,最终用自己的判决方式分出了胜负。在津巴布韦,人类与土狼之间也维持着一种神奇的关系,人类不旦不驱赶它们,还视它们为神兽,400年来一直好吃好喝地供养着它们,难怪土狼会不惜性命地争夺这个城市。
海洋过度捕捞一直是海洋和人类之痛,人类的口腹之欲已经导致三分之一的海洋渔业濒于崩溃。有没有办法既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又能继续维持海洋物种的繁荣呢?在20世纪50年代的挪威,由于捕鱼技术的升级,导致一种春季产卵的鲱鱼处于濒危状态,到60年代,当地渔业就视这种鲱鱼已经商业灭绝了。到了70年代,挪威推行了严格的捕杀条例,使得这种鲱鱼数量从80年代开始回升,到BBC前来拍摄时,这里每年春季产卵之前都有超过10亿的鲱鱼进入挪威海湾,每当这时又成为了挪威极其重要的捕鱼季。这一现象证明,渔业是可以与海洋生态共繁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