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各大机关、机构及豪门巨户门前,通常都会放置一对石狮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为何不用老虎,而是用外来物种狮子守门,这得从狮子在中国的出现与演变说起。
先秦时期,中国并没有狮子,但在狮子入华之前,中原文献中已有与狮子相关的记载,称狮子为“狻猊”(Suān ní),为龙生九子之一,被视为神兽。
“狻麑(后改麑为猊),如虦(zhàn)貓,食虎豹。”——《尔雅》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狮子作为贡品,被西域各国陆续进献给汉朝,正式踏上中国大地。
“章和元年、章和二年,月氏国(克什米尔、阿富汗)和安息国(古波斯)遣使献来师(狮)子。”——《后汉书》
由于狮子高大威猛、霸道酷炫的外形,非常适合用来装X,所以深受各代猫奴帝王喜爱。
魏晋时期,狮子还只是皇家宠物,民间百姓并没有见过活物,但由于佛教盛行,狮子作为佛教瑞兽,慢慢为百姓所了解,成为了百姓心中神圣的动物。
(北魏时期,每年四月四日,洛阳千秋寺举行佛像游行,在队伍前由人扮演狮子喷火表演,为佛像开道,人们常因围观而发生踩踏事故。)
“四月四日, 此像常出, 辟邪狮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像停之处,观者如堵,迭相践跃,常有死人。”——《洛阳伽蓝记·长秋寺》
《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在北魏孝庄帝时,波斯国曾进贡一头狮子,孝庄帝将其与虎豹一起养在皇家园林,结果虎豹见了狮子纷纷跑路,从此狮子被认为是百兽之王。
唐朝之后国力强盛,西域各国为了交好巴结,纷纷加大贡狮的数量并换取赏金,作为资深铲屎官,唐太宗还特命虞世南作《狮子赋》,阎立本作《狮子图》。
自唐宋之后,狮子慢慢从皇室走入民间,中国的狮文化向世俗化演进,为了让它保佑平安,工匠以石狮子为替代品,放置于陵墓及大门前,降魔驱邪、护家镇宅、祈求平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时期,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贡狮大量增多,外国商人常以进贡狮子为由,前来明朝坑蒙拐骗。
成化十四年,撒马尔罕使臣怕六湾等前来贡狮,因不满足于明朝所给赏赐,一路加价、耍流氓,最后被朝廷派人强送出国。花了这么多冤枉钱,皇帝不开心了,明朝后期“却贡”(退货)之事屡见不鲜。
(据《中国纪行》记载,明代时帖木儿王朝进贡的一条狮子价值,明王朝需付出30箱商品,每只箱子装100种不同的商品:绸缎、缎纹布、马镫、铠甲、剪刀、小刀、钢针等。每种商品单独成包、每只箱子中共包括1000包,也就是说共有1000种商品。)
明代是狮文化的高峰时期,许多宫殿、园林、府第、衙门前,都设置石狮子守门,成为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
经过中华文化多年的洗礼,国产石狮子的形象添加了许多中国元素,与现实中狮子相比,它们无论是造型还是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国产石狮通常为雌雄一对,雄狮居左,一蹄踏一个球,象征着权力、威严,雌狮居右,一脚踏一个小狮子,象征着仁慈、子嗣昌盛。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石狮子最开始的使用也是有限制的,它的等级,就体现在自己烫的“大波浪”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石狮子头上并不是自己飘逸的长发,而是一个个的“疙瘩卷”,它们的数量是有严格规定的。
当然,“十三太保”并不是最高级,皇帝家的石狮子,头上一般有四十五个“疙瘩卷”,而故宫里的六对石狮子中,又数太和门前的石狮子,疙瘩烫得最大、最美,这是因为太和门为紫禁城最大的宫门,是"御门听政"之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为何是四十五个,谁叫皇帝是,真龙天子,九五至尊呢。
既然七品以下官员,不得使用石狮,那民间小户自然更不配了。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为了享受狮子的庇护,他们将彩布扎成狮子,逢年过节时拿出来炫个技,逐渐演变成了民间流行的祈福活动。
宋代《百子嬉春图》
在清朝时期,狮文化彻底民间化,老百姓也能使用石狮了,民间匠人开始大量雕刻石狮子,于是出现了今天随处可见石狮子的景象。
既然说到石狮子,就不能漏了卢沟桥,我国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容了卢沟桥石狮子之多。
据说乾隆皇帝,曾亲自数过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但他从桥东数到桥西是408只,反过来数却成了439只,再数又成了451只。
最终文物工作者完成了这个工作,课文《卢沟桥的狮子》里写到“现在人们把这里的狮子数清了,总共有501只”,从石狮子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狮文化的独特内涵,狮子作为外来引进物种变成中国石狮,不断发生着演变,体现的是中华文化中宽容而圆滑灵活的一面,这也正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温馨提示,石狮虽好,可不要攀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