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以为,人们在气愤的状态下会头脑发昏,产生偏激的想法,做出偏激的判断,甚至采取冒险的行动,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别人的信任等等。但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们的这种感觉和认识其实是很不准确,甚至与实际相反。
你或许以为这是科学家在“开玩笑”吧。其实不是。因为——
气愤,就不易轻信他人
生活中我们有些错误的决策,其实是因为轻信他人。那么人在什么状态下会轻信他人,在什么状态下,不易轻信他人呢?
前不久,美国科学家要求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了2项有趣的实验。在第一项实验中,他们向志愿者展示别人的照片,并要求志愿者估计照片中人员的体重。随后他们把志愿者分成了3组,分别观看一段可能引发某种情绪的录像片段。第一组被测人员观看会引起愤怒感的录像片段——电影《保镖》中男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第二组观看能引起感激之情的录像片段——某人从其同事那里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帮助;第三组则观看了一段不会引起情绪变化的电影片段——《国家地理》频道有关澳大利亚大堡礁的介绍。之后他们要求志愿者用书面形式记录下自己所看录像的内容和感受,以此来强化观看录像片之后的情绪。
紧接着,科学家请志愿者再来重新估计一下早先图片中看到人物的体重,不过这次他们给每个志愿者提供了一个相同的体重参考数值,并说这是一名匿名志愿者提供的。结果显示,有感激情绪的志愿者比情感无变化的志愿者更看重建议,有气愤情绪的志愿者相对无感情变化的志愿者更看轻建议。这表明人的情感变化会影响对他人的信任感。
第二项实验很大程度上与第一项实验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第二项实验要求志愿者给提供体重估值匿名者的信任度打分。但得出的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完全一样。这表明,人在气愤的状态下,最不易轻信他人,而在感动的情况下,则倒是容易轻信他人。
气愤,看问题更切中要害
气愤让人不易轻信他人,这无疑有助于独立思考。不仅如此,人在气愤状态下,看问题往往更能切中要害。
如最近,美国两位研究人员就专门设计了3项实验,以此来验证气愤情绪究竟能够给人判断事物带来哪些影响。在第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请第一组志愿者写下一段曾经让自己极为愤怒的经历,使他们进入一种气愤的状态。之后两组志愿者被要求阅读较有说服力或者缺乏说服力的观点,并被要求在逻辑上对读到的观点的说服力作出评估,同时说明自己的相信程度。
紧接着,研究人员又进行了类似的实验,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表明了让志愿者评估观点的出处,说明哪些是来自权威的,哪些是来自外行的。结果这两项实验结果都显示,处于气愤状态的志愿者在看待较有说服力和缺乏说服力的观点时,表现出更为优秀的分析能力,而那些没有处在这种状态的志愿者则对两类观点等同视之,要么都信,要么都不信。
之后,两位研究人员又挑选出一批分析能力最差的志愿者进行了类似实验。结果处于气愤状态下的志愿者也能够比较准确地分辨出较有说服力和缺乏说服力的观点的差异之处。
这一系列实验都充分说明,气愤情绪可以帮助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实质问题的暗示上面,并忽略不相关的暗示,因此更有可能作出一个理性的决定。当然,气愤也应该有度,人在极度气愤的状态下,很可能丧失理智,而这种现象恰恰是人们误解气愤能促使人更理智的主要原因。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提醒人们,在兴奋和激动的状态下去做决策,很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