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结果想必每个中国人都非常清楚,清朝大败,当时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晚清时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果全部化为乌有。
许多人对这场战役的结果感到匪夷所思,当时清朝的国力远远高于日本,甲午战争怎么就会一败涂地了呢?
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当时和日本作战的北洋水师实力落后于日军,所以才会最终输的那么惨。这种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不过当时清政府可不止北洋水师一支舰队,还有南洋水师和广东水师。如果这三支水师舰队加在一起,无论是总吨位还是火炮数量,都要高于日本联合舰队。那么甲午战争爆发时,这两支水师在干嘛呢?
南洋水师的实力仅次于北洋水师,拥有主力军舰十七艘,总吨位两万余吨(北洋水师总吨位34325吨,日本联合舰队总吨位40840吨)。但当时主管南洋水师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却因和李鸿章关系不好而找各种理由拒绝参战。整个甲午战争从头到尾,南洋水师也不曾出过一兵一卒。
广东水师实力较弱,主管者是李鸿章的大哥,两广总督李瀚章。北洋水师有难,他立即就派了广东水师最大的三艘军舰:广甲、广乙、广丙,开赴前线参战。不过对于北洋水师而言,这只能是杯水车薪。
说完了海军的情况,再来说说陆军。甲午战争进行到了最后阶段,形势已经迫在眉睫。日军在威海卫登陆后,北洋水师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况。但时任山东巡抚的李秉衡却拒绝出兵帮助北洋水师,而只在后方布防。北洋水师被围困于刘公岛上直至弹药告罄。最终,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右翼总兵刘步蟾、左翼总兵杨用霖等人自杀殉国,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除了上述原因外,两国在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一直在积极备战。日本的财力远不如清朝,但日本上至天皇,下至普通百姓,几乎人人都卯足了劲,要省下每一分钱用来增强军事力量。而清朝这边却压根没把日本放在眼里,在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为了给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清政府竟将北洋水师的军费削减掉拿去修园子了。
在1889年到1894年间,日本在海军方面的投入年均高达1000万两,而北洋水师的军费,年均仅为200万两。
因此,当时的日本如同一枚钉子,而清朝就像一块铁板。虽然铁板比钉子大了很多,但钉子可以穿透铁板,铁板却拍不坏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