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光琰:中国石油化学领域的奠基人

在人类历史上,大人物的事迹往往是代代称颂,而许多“小人物”却被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杳无音信。不过,这些被遗忘的“小人物”并非不值一提,在很多时候,他们才是那个真正改变国家、改变世界的主角。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位默默无名的“小人物”,他的名字叫萧光琰。想必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是他的一生为我国石油工业和催化科学所做出的贡献却是非常巨大的。


1920年,萧光琰出生于日本。不过他可不是个日本人,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当时也没有《国际法》关于出生地的规定,所以他跟随父母的国籍,自然也是一个中国人。

萧光琰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再加上他的家庭条件优越,自幼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所以他在9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中、日、英三种语言。后来他进入日本最顶尖的中学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接着他又前往美国就读大学。

1942年5月,22岁的萧光琰从美国南加州坡摩那大学化学系毕业。三年后,他又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此时年仅25岁的萧光琰已成为了一名炙手可热的石油化学专家,许多石油化工企业都愿意出高薪聘请他。此后几年时间里,萧光琰相继就职于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冶金实验室,以及美国美孚石油公司。

当时的石油化工行业,比现在的互联网行业还要热门。所以作为石油专家的萧光琰在美国获得的待遇是可想而知的。


1949年秋,萧光琰在美国参加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中国学生基督协会”等组织的活动。虽然萧光琰此前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作为一名中国人,回到祖国的想法却在他心里日渐强烈。他与国内取得联系,询问有哪些他可以帮得上忙的地方。在得到国内积极回应后,萧光琰开始着手准备回国计划。他没日没夜地收集大量当时石油领域最尖端的技术文献,这些技术文献后来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中的无价之宝。

1950年11月,萧光琰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不顾美国方面的各种阻挠,带着妻子甄素辉一起飞往香港,再转道回到国内。为了能够在一线参加工作,萧光琰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而是去了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195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石油工业还处在非常落后的水平,甚至不知该用哪种催化剂来炼油。关键时候,萧光琰提出可以利用铂重整技术作为催化剂。结果,这一重大难题迎刃而解。

萧光琰回国后一直把重心投入到石油化工领域基础研究,为我国石油工业和催化科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我国石油化学领域的重要奠基人。1961年,萧光琰兼任青岛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他开始研究生物催化技术。这项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逆天的科技了,西方国家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涉足。

不过,萧光琰虽然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但是他个人的处境却并不好。他回国后不久,就被划为“重点批判对象”,被迫参加“思想改造”。此后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萧光琰总是成为最先受到冲击的那批人。

上世纪60年代那场“浩劫”开始后,萧光琰大难临头。1968年12月10日,不堪忍受折磨的萧光琰自杀离世,终年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