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东征,为什么说是武王伐纣的继续?

武王克商后,如何治天下,成为宗周王室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缺乏经验、精神准备,返周后的武王寝食难安,向周公透露病由:“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但是积重难返,终于在既克商二年(公元前1038年)病故。

武王病死,东方立刻造反,严重威胁根基未稳的周王朝统治。当时其子姬诵继位,即成王。

要知道,能否处理好此次叛乱,是决定周王朝存在与灭亡的关键。胜利了,可以继续扩大武王克商战果,加强地区统治;失败了,就有可能亡国绝祀。

从当时周王朝内部环境来讲,尽管成王已即位,但是其能力和威望都不足以应付此次严重的考验,且姜子牙早已离开朝廷,到东方经营其侯国了。

外部环境就更加凶险了。以武庚为首的殷商反周势力,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熊、盈等方国发动了所谓“复国”叛乱,攻城掠地,局势十分严峻。

就在此时, 武王之弟周公旦挺身而出,暂代王权,负担起宗国的重任,主持军国大计。他的这一举动, 却遭到被封为“三监”的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满,暗中散布攻击周公的谣言:“公将不利于孺子。”周王室内部顿时一片混乱,武庚又乘机拉拢管叔、蔡叔。

实际上,周公摄政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且成王并非年幼。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史书上的记载。《逸周书·明堂篇》载:“武王崩,成王嗣,幼弱,未能践天子之位,周公摄政,君(临)天下。”这是历史学者通常的说法。《史记·周本纪》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乃摄行政,当国。”倒果为因,将应付现实的叛乱变成预防可能的叛变。《鲁世家》载:“武王既崩,成主少,在强葆之中。周公乃奉成王龟,兴师东伐”,显得十分矛盾。《逸周书·度邑篇》载有武王给周公说:“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依照古代婚制,成王应有三十多岁。再从彝铭的记事可知,成王和王后都经常前往前线,还在洛邑已经为儿子修建好了康宫。

周公见叛乱扩大,形势严峻,深感“邦之安危,惟兹东土”,于是决定亲率大军东征。

周公一边作《大诰》以诛叛之义,昭告天下,呼吁各地诸侯兴兵讨逆。

周公拥立成王,尽管以家宰的身份总摄政事,但仍遭到很多人的疑忌。除了管叔等人,连召公、太公甚至成王也都不理解周公的心志。于是,周公耐心地说服召公和太公。要知道,武王去世后,除周公外,召公和太公是当时最有威望的人,他们在周初政权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整个东征期间,周公让召公奭留守镐京负责处理后方政务者,《史记 燕召公世家》载:“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另一边,周公还积极部署,先征商而后征夷。

当时商人还有两大重镇:商邑(安阳)靠近洛邑,奄(今曲阜)接近东夷。

只要夺取此两个据点,不但可以从侧翼保障后方的安全,还可以作为征夷的“跳板”。

按照部署,周公先平定武庚之乱。

尽管商纣王“无道”,但其祖先却还是较好的,于是周武王代商后,就封纣子武庚(禄父)在殷朝旧地,管理殷遗民,守护商祀,还将商朝王幾分为几个部分,由管叔、蔡叔等进行监理。

原来周人有“兴灭继绝”的传统,《尚书大传》载“兴灭国,继绝祀”,其做法一般为:“古者诸侯受封,必有采地……其后子孙虽有罪黝,其采地不黝。使其子孙之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

不过,受封后的武庚却常常图谋复国。《尚书大传》载:“管、蔡流言,奄君、蒲姑谓禄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于是,武庚“勾结”管叔、蔡叔等人及反周势力,公开叛乱。《史记·周 本纪》: “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

于是,成王二年秋,周公得到成王的理解后,就大举兴师伐殷。《今本竹书纪年》载: “(二年)秋,大雷电以风,王逆周文公于郊。遂伐殷。”次年“王师灭殷,杀武庚禄父”,又“迁殷民于卫。”又如,《逸周书·作锥》载:“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征)殷。殷大震溃,降辟三叔,王子禄父北奔,管叔经而卒,乃囚蔡叔于郭凌。凡所征熊、 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俘殷献民,迁于九毕,伸康叔于殷,傅中旎父宇于东。”

可见,周公伐商取得了彻底胜利。这也是周王室继武王克商后的第二次伐商,即说是武王伐纣的继续。当然与前次不同的是,前次是周作为商的诸侯而推翻商王朝的统治,而周公时克 殷则是周王朝平定下层叛乱。

按照部署的第二步,周公继续东征践奄。奄,为商朝时泰山之阳的一个重 要方国,其地望当今山东曲阜周围,即后来鲁国立国的地区。奄曾是商的都城。一些学者推测,南庚在继位为商王之前,很可能已先封在奄国,后来南庚继位 为商王,便以其故国奄地作都,不愿到庇地去。南庚死后,阳甲继位,仍以奄为都。阳甲传弟盘庚,便迁都于殷,而南庚之子即为奄国之君。《史记·殷本纪》称盘庚迁都时,“殷民咨青皆怨,不欲徙。”

可见,当时的奄,为商朝势力十分强大的方国。

据《尚书大传》载,直接鼓动武庚叛乱的正是奄君:“武王死,成王幼…… 周公身居位,听天下为政。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王!’ 奄君……谓禄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然后禄父及三监叛也。”

奄城的故址

周公伐奄,先是消灭附奄叛乱的东方异族,如徐夷、淮夷、蒲姑等,历时三年。《今本竹书纪年》载:“三 年… …遂伐奄,灭蒲姑。四年… …夏四月… … 王师伐淮夷,遂人奄。五年春正月,王在奄,迁其君于蒲姑。夏五月,王至自奄。”

居东三年,周公尽管已平定殷商以及各族叛乱,但是商朝部族毕竟存在了六百多年,在中原繁殖发展,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其实力尚存。

如何“治理”这些地区,始终困扰周公。

于是,根据当时形势,及武王遗策,周公陆续颁布一下措施:

首先,以商都及畿辅之地,封文王少子康叔,国号曰卫,都于朝歌(河南省淇县),以镇抚该区之殷人。

其次,封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存殷祀,使安抚商丘一带之殷民。

再次,封周公之子伯禽于奄,国号曰鲁,都于曲阜(山东省曲阜县),封太公于齐,都于营丘(山东临淄县),分别镇抚该区内殷民。

最后,封武王子叔虞于唐,国号曰晋,都于今之山西省翼城县(后迁曲沃)。封叔度之后于蔡,都于今河南省之上蔡县。

此外,营东都于洛邑,称为“成周”,作用是连络中原新封诸侯。并将殷畿内顽民迁至此地,以分散其势力。

以上各项措施,造就了“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的和平时期。

成王七年十一月,成王前往洛邑行过祭岁的大礼,周公交还王权;次月,成王宣布明年改元成王元祀,标志周室在中原的势力终于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