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族为何束发,而游牧民族却又剃发?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束发又分全束和半束半披。与汉族类似,南方的少数民族也都是束发。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却喜欢剃发结辫,为何会造成这种差异呢?

古代人讲究须发乃血肉之躯,父母所赐,所以成年男子的头发胡子都是不能剪的,否则为不孝,古代常见到有人割发以代死刑,以及一种叫“髨刑”的剃人头发的刑罚,这都说明对于古人来说,头发是神圣不可伤害的。既然不能剪不能剃,不束起来自然看起来乱七八糟的如同乞丐一般。所以成年男子都束发,然后戴个帽子。故古代成年男子被称为“弱冠”,指的就是成年以后戴帽子。

北方的游牧民族剃发结辫,传说与一个部落首领有关。

匈奴人和羌人一样都是“披发”。传说南北朝时,鲜卑人是“索头”发型,就是编辫子。被鲜卑人统治的游牧民族有个人叫木骨闾,意思是秃头,早期是鲜卑的骑兵。木骨闾带领100多人逃离鲜卑,自己建立了一个部落。

由于木骨闾本人是秃头,所以手下也把中间头发剃去,周围的头发编成小辫子。木骨闾的后人建立柔然汗国,民族主要是没有南下的鲜卑人和东胡、匈奴的残余,基本是蒙古语的群体。柔然国统治了整个北方草原,这种剃发结辫的发型影响了整个游牧民族。

满人的祖先金人有剃发蓄辫的习俗,其发式是半剃半留,于额角引一直线,线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光,线后头发结辫垂于脑后。这和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信仰有关!

满人信仰萨满教,头发在头的顶部,最靠进天,是灵魂栖息之地,非常神圣。若是战死沙场,尸骨埋在外地,但辫子必须剪下送回家,招魂葬之。此外,这种发型有实际用处,前头剃发脑后结辫,作为马背上的民族,穿山越岭,枝藤不刮发,骑马射箭,也无乱发遮挡,白天盘在头上便于劳动,晚上解下来可当枕头。


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明朝女真族在初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当时各族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相传女真人以前出过一位杰出的前辈英雄人物,叫作束机能,因其人前额和两鬓天生秃发,所以被后人称作秃发束机能。努尔哈赤起兵征战四战,于是束发为辫,一则纪念前辈英豪,有利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二则以此为始,避开了先前各女真贵族的干扰影响。


其实游牧民族剃发结辫和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中原民族农耕为主,束发对生活无太多影响,长发在冬天还能有一定保暖作用。而游牧民族生活与打猎相关,所处环境又及其寒冷,所以剃发原因有以下几条:

前髡后辫的方式,便于骑射。束发额前的刘海会影响视线,在颠簸的马背上,头发一旦散开影响作战。

头发的保暖作用有限,冬季必须要帽子保暖,剃发方便带帽子,游牧民族都是头戴兽皮帽保暖。

游牧民族生活缺水,甚至长年喝奶补充水分,长年不洗澡。剃发有利于清洁,头部受伤也容易清理。

民族习惯,为了美观,游牧民族大婚时,还要专门剪发、髡发一次,让剃秃的地方更加油光闪亮。

很多游牧民族,妇女也有髡发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