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1856年,英法两国联手向清朝发动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长达四年时间。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抢劫并焚毁了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同年10月,恭亲王奕訢作为清朝政府的全权代表,同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朝完败告终。


与此同时,清朝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还在进行着另一场战争,那就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战争。太平天国起义从1851年爆发,直到1864年被灭亡。在此期间,中国的半壁江山都卷入了战火之中,如果不是因为太平天国后来发生了内乱,清朝的历史很有可能会提前终结。

许多人对1856年到1860年的这段历史都感到很奇怪。双线作战历来是兵家大忌,以当时清朝的实力,连太平天国都搞不定,为什么又要同拥有坚船利炮的英法联军交战呢?是英法两国想要侵占中国,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首先要回答是不是英法两国想要侵占中国,就得先来看看《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规定: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招募华工出国;3、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4、传教士可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教堂;5、赔付两国战争赔款各八百万两。

《北京条约》对清朝来说自然是个不平等条约。但作为完全占据了战争主动权的英法两国,提出这样的条件其实并不算非常过分,毕竟以当时的国际环境来说,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条约》中最苛刻的地方就是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今香港九龙半岛南端)和赔付两国战争赔款各八百万两。但这和清朝后来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比起来,几乎是九牛一毛。

因此,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上来看,说英法两国欺负中国,那是毫无疑问的。但如果说他们是打算侵占中国,就有点危言耸听了。事实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最大的损失恐怕就是被洗劫和烧毁的圆明园了。

既然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并不是想要侵占中国,那难道是清朝自己在搞事情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实际上,这场战争本来完全可以避免,之所以最终爆发,其实是清朝政府一系列重大外交失误造成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英国完胜结束,清朝被迫接受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南京条约》中,英国政府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求清朝开放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中国官府“潜规则”的限制。

英国方面原本以为,既然双方达成了条约,就应该按条约办事,英国商人可以正大光明的在中国做生意了。可他们却忽略了清朝官员“打太极”的能力。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契约精神是个啥玩意儿,没人能整的明白。虽然《南京条约》上白纸黑字写着英国人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可是想要落实到实处,哪有那么容易。

以广州为例,首先是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百般推辞,今天一个理由,明天又一个理由,反正就是不让英国人进城。其次,广州的老百姓也不干,坚决表示反对。看到广州城这种情况,英国人也很无奈。最后,耆英答应英国人一定要尽快实现《条约》上的内容。

那这尽快有多快呢?1848年,耆英通过活动,调回到了京里任职。广州城这一摊子烂事就全丢给了下一任两广总督徐广缙。此时离《南京条约》签订已过去了整整六年。

徐广缙上任后,英国人再次找来询问进城通商之事,可徐广缙却把皮球踢回到了耆英身上,推说自己刚刚上任,耆英从前答应的承诺还得从长计议。这一推又是四年时间。

1852年,徐广缙调任湖广总督。广州城的这个烫手山芋又被交到了新上任的叶名琛身上。叶名琛有个外号叫“六不总督”,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此时已干等了十年的英国人已经非常愤怒了,可叶名琛对一切投诉均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这就导致了矛盾的更加激化。

1856年,再也按捺不住的英国人联合了正在谋求向东方扩张的法国,一起向清朝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导致这次战争的最主要起因竟然只是不让英国人进城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