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中国就建立了退休制度,不过只限于朝廷官员。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别称。
“退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退休年龄各朝代有不同的规定。据《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比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
两宋时期文官年满七十退休,武官则可延长10年,到80岁。
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特别是到了清朝,官越小退得越早。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而在汉朝,“退休”需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年满70岁。这个条件现在看可能还没什么,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能活到70岁的还没真几个,大多数人都在工作的岗位上“鞠躬尽瘁”了。
第二个条件是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在汉朝,两千石相当于州刺史,放现在就是省部级的高官,退休后可以领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省部级以下的就没这个待遇了,基本上生活只能自理,像东汉时有个河内太守宋均,放现在也是市长的级别,退休后却连养老金都没有,只能靠去私塾讲讲学挣点养老钱。还有合浦太守孟尝,因病退休,就更没退休待遇了,只能回家种地。
当然,在中国,“规定”永远只是“规定”,皇帝为了安抚手下,通常会额外赏赐一些东西,像汉元帝时,御史大夫薛广德退休,汉元帝专门给他做了一辆高级马车,外加60斤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