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发愤的草莓
改变是件痛苦的事吗?
你可能说“那当然!”
这么回答,是因为你觉得每一次改变,必须迈一大步。
但事实上,有一些极小的改变,只要你愿意尝试,马上能让生活品质升一个档次。
这段时间,发愤的草莓把自己用得直叫爽的“微改变”罗列出来,特意分享给你。
每一个改变,可能都不需要花5分钟,却能让小日子大翻身。
不信,你看看?
01
多一个喝水杯
夏天来了,天气热了,运动多了,口渴快了。
要知道,等你感到口干舌燥,大脑的工作效率马上受影响,像田地干旱那样,地上都裂出缝缝了。
想要高效工作与学习,充足的水太重要了。你的大脑里80%是水,水有助于细胞之间的化学和电信号的自由流动,足量的水才能优化大脑功能。
研究发现,即使是1%到3%的水分不足,就会对你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
怎样让自己记得补水呢?
我的办法是,从家里多带1个杯子到公司,这样办公桌上就有2个杯子。
你看,原来只有一个杯子时,喝完一杯水再回去打,茶水间的水往往被其他同事用完了,正在烧煮中,你只能被迫回到工位上继续工作。
如果不碰巧,等你想起再回去时,又发现上一壶水早被倒光了。那你便错过了两次机会。
手里常有两个杯子,让你更气定神闲。每次茶水间的水一烧开,倒上两大杯,一杯可以喝,另一杯备着。
等喝完一杯时,另一杯正好凉了,还能当凉开水用,把刚烧开的热水兑至合适的温度。想喝水了,也不会总是因为水太烫而急得团团转,或者等上大半天,没了兴致。
只不过是多一个杯子,每天的喝水量大增。
眼前有2杯水时,你的内心戏不会是“要不要喝水?”,而是“要喝这一杯,还是喝那一杯?”当然喝水更多啦!
这就像爱读书的朋友,不管到客厅还是卧室里,都摆着一本正在阅读的书,永远不落下。
02
画一个小方框
在工作,如果想起有件要办的小任务,又来不及录入软件时,一般会抓起身边的纸快速写下。
这时候,你是不是仅仅写一行带有动词的文字而已?
下一次,你试着在这行字前面画个小框框。
我习惯这么做,因为,每当看到这个小框框,脑袋会“叮”的一响——这里有一个等待完成的任务。
人天生有自动“补白”的心理倾向。就像画面前有一个缺失一部分的三角形,你的大脑也会将图形补充完整。当那个框框里还没打勾,白得晃眼,就像摇着旗子在召唤我“赶紧完成来打勾啊,小主人!”
对了,小框框还有一个使用场景。
每次开会之后,笔记本里密密麻麻满是笔记,其中夹杂着领导布置的任务。在属于自己的任务前画个小框框,行动立马从一摊文字里剥离出来,方便在会议之后即刻推进。
当别的同事还在慢慢悠悠时,你可能已经快完成了,不出多久,你就会被贴上“效率达人”的标签。
03
备一个按摩手
闲着没事,在一家小店买了按摩手。
没想到,这个小玩意带来微妙的反应。先是在公司里,被其他同事看到了,拿去一用,觉得挺舒服,大家纷纷网购入手。在休息时间互相搓一搓,同事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
后来,把这个小玩意儿带回家里,孩子们看着新奇,拿来玩玩,顺便帮爸爸妈妈推推背,亲子关系更融洽了。
有时候,老公在看电视,我拿着“按摩手”过去搓搓,他也感觉很舒服。都说孩子出生之后,夫妻双方很容易忽视向彼此表达爱。
其实,借助这样一个小工具,能创造浪漫的二人世界。
盖瑞·查普曼在《爱的五种语言》里提到,想要让婚后生活保持甜蜜,不妨使用5种爱的语言: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搓搓背虽然简单,也是服务行动,正好属于5种爱语中一种。
关键是毫无技术难度!
若是没有这个小工具,你很难想起搓背这件小事。工具放在家里,起到提醒作用。看到的时候,抓起来给对方搓一搓,在一点一滴中升温感情。
04
装一面全身镜
这段时间,家里添了一个全身镜。以前照镜子,总要跑到卫生间。现在不必了这么做。要出门,走在全身镜前照一照,带着自信跨出门去。
自从有了全身镜,经过时,都会下意识地瞄瞄自己。
不是自恋,而是看看自己——有没有挺直背部,有没有收起腹部,走路姿势怎么样,最近腹部有没有长赘肉,全身上下看起来是臃肿的,还是紧致的,脸上看起来是憔悴的,还是精神焕发的。
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曾主持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发现,被观察的那些工人生产率有大幅提高。于是,他提出了“霍桑效应”这个概念,说明被观察对人的行为影响。
有镜子,想象被别人观察那样,感觉时常被监督,逼着你关注外形好与坏。有时候,镜子照出肚子上的小赘肉,也在提醒自己少吃垃圾食品。
原来,能不能快速改变气质,不过是一面镜子的差距。
05
小程序设桌面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每天 5点早起后,会在手机打卡。
倒不是说习惯没养成,而是以打卡建立仪式感,就像奖励一颗糖给小朋友那样,哄哄开心,让大脑听话地持续下去。
打卡工具,很多是小程序。通常来讲,你必须进入微信才能打开。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拖延的可能,很可能某一天就忘记打卡。
如果不是忘了打卡,很可能在踏进微信的那一刻被其它信息带走了。不过是想打个卡,却被红点点吸走了,把整个朋友圈逛完。
解决的办法非常简单,把小程序添加到桌面。以后,每次打卡,只要找到桌面那个图标,点进去,不需半秒钟完成打卡行动。
想要做成什么事,那就营造让你的行动容易发生的环境。
说个题外话,最近还做了一件事。把微信里5个高能朋友的聊天对话框添加到桌面(有这个功能喔!),这样,每次想跟他们聊聊天,讨教讨教,直接从桌面可以进入,不用在微信上溜一圈。
当他们的头像常置桌面,每次手机触屏后能看到,好像无时不刻与他们为伍,也是提醒自己慢慢向他们靠拢,用他们的力量在桌面上引领我。
06
凡事都写下来
如果说这6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微小改变是什么。那应该算是它。它的叫“写下来”。更文艺的名字叫“记录”。
这做法,说起来再普通不过,但改变真不是说说而已。
凡是某一瞬间有什么灵感,有什么想法,我一定先写下关键词。等碎片时间时,再就着关键词进行语音自由书写,把关键词拓展为段落,甚至是一篇文章。
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想不明白的事情,也会立马写下问题,再“开枝散叶”,变成思维导图,把所有想到的线索挂到“枝叶”上。
时间开销自不必说,持续记录了6年,还在继续。写下来,才能真正知道是不是真的没有时间。
每天经历的事项,也写下来。这样,每月每年回顾时,有参照的标准。
想减脂,写下每天的食物,就会意识自己总是多吃了什么零食。
决定做一件什么事情,那肯定更要写下来,防止大脑的遗忘,防止在忙乱之间,把原有的目标丢弃了。
当你写下来的时候,才能看见真实的信息。不写下来,只能“看”到,却没有“见”到,用句不好听的表达,叫“睁眼瞎”。
现在,背包里一定有本子和流畅书写的笔,桌上有便签纸、单面废纸,随手拿起可用。这些纸都没有一条横线,有足够大的空间让自己涂鸦。
07
计时器不离手
英国海军历史学家与作家诺斯寇特.帕金森在《帕金森法则》提到,工作会不断自我膨胀,占满一个人的所有时间。
也就是说,当你“感觉”手上有充足的时间,不管做什么事,效率自然会慢下来,时间自动被填满。
哪怕任务并不需要这么长时间,你也会有无限可能把时间全耗在这个任务上。想象一下你在网上淘宝、搜索信息时是不是这样?
不仅如此,时间还经常被我们无情消耗掉。很多人要开始一件什么事情,常常忙东忙西,东搞搞西搞搞,却很难进入正题。
要解决上面这些问题,手上要常备倒计时器。
在以前文章分享过的塞力斯倒计时器
它的作用不止是一个产生紧迫感的效率工具,更是制造仪式感的神器,帮你调动全部精力资源扣在当下的任务上。
拿起倒计时器,就好像你在召唤:“全体脑细胞伙伴,看这里,我们现在要搞定这件事,请大家全力以赴,出发!”
在时间管理上,倒计时器的用法被升华为“番茄工作法”。本质上都是根据人的注意力特点,以一定时长为界限快速聚集精力。
倒计时器的用途多多。
不仅提升工作效率时可以用,做饭时按下倒计时器,蒸煮鱼、鸡蛋之类的不会过火,吃起来更有滋味。
08
刻下阅读时光
曾经,我把看书作为随机的任务,把阅读变成看心情。今天你先忙吧,有时间再看。
这样下来,周回顾会发现,往往一连好几天将“阅读”抛至九霄云外。
更要命的是,某段时间看的书少了,产出会变少,质量也下降,写不出让自己眼睛发亮的文字。就像牛产奶一样,少吃草了,结果你也懂。
阅读的文字,会悄无声息地潜入大脑深处。和我的思考融为一体,把我的认知拉高一截。
作为一个信奉“一天不读书,脑袋笨如猪”的人,自那以后,开始转变方式——把阅读设入每日的“固定旋律”(不了解“固定旋律”?可以看我那本《现在就干》),为这个重要事预设时间段。
最近书单的一小部分
现在,每天定时阅读,把阅读时光深深刻入每一天里。中午半小时,晚上半小时,开卷有益,让自己保持手上“永远有一本书正在读”的状态。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许做其他事,到点必须把书捧起来。
具体的做法很简单,设置2个“if” 的启动按钮。
If 吃完饭打算翻开微信刷朋友圈,then马上把最近看的书打开,按下倒计时器。
If 晚上刷好牙,then 放下手机,马上把最近看的书打开,按下倒计时器。
看书常会入迷而超时,用倒计时器控制时长,留住阅读的那股“瘾”,心里痒痒地等待明天开卷时光的到来。
现在,每天晚上睡前,认字期的大宝养成一个习惯,总会好奇地问问封面那几字是什么,让我用手指着念给他听。
我才发现,定时看书,不仅滋养自己,还能给孩子送去终身有益的精神大礼。
到这里,8个小改变全部分享完毕,都是我的至爱之宝。
多一个喝水杯
画一个小方框
备一个按摩手
装一面全身镜
小程序设桌面
凡事都写下来
计时器不离手
刻下阅读时光
讲真,我并不是一开始就看见它们的好处,而是在兜兜转转时蓦然回首,才体验到当中的美妙。
能挖掘它们,要感谢其中“凡事都写下来”的习惯,没有对个人行为的观察和记录,风一吹,什么都没了,更不会有细致的“行为考古”。
这些年,我愈加相信的一句话是:
最微小的改变,也可以产生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