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Intel)统治 PC 与服务器市场多年,如今却迎来最艰难的挑战。
其上周五股票收盘暴跌 8.59%,创下近几年最大跌幅纪录,乍看意外,却是多项背景因素积累发酵所致,而非单一突发性的事件造成。
市场是现实的,英特尔在过去十几年的产品布局失败多于成功,现在主要的业务还是靠挤牙膏式的产品迭代作法以撑住营收增长走势,在缺乏具有未来性新产品的情况之下,投资人也纷纷选择抛弃英特尔,转而寻求更好的投资标的,比如说咸鱼翻身成功的 AMD。
从英特尔与 AMD 两家公司自 2018 年初迄今的股价表现,则更可以看出这两家缠斗多年的公司的处境有多大的落差。AMD 今年股价最低点为 1 月 2 日开盘当天,收盘价为 10.98 美元,而自此股价一路走高,其今年迄今股价最高点就是收在上周五收盘价 18.94 美元,今年累计股价涨幅达到 72.5%。
但反观英特尔,其在 2018 年第一个开盘日 1 月 2 日的股价为 46.85 美元,其间虽曾上涨至 57.03 美元,波段股价涨幅达到 21.7%,但以上周五收盘价 47.68 美元来看,英特尔不但过去几月的涨幅全数回吐,甚至还倒退一步。
相较英特尔的“跌跌不休”,AMD 明显成为投资人近期的最爱,而在股票市场的成功,也让 AMD 未来的运营有了更强的信心与资金支持,对英特尔的威胁也将更明显。
当然,股价表现只是一种指标,它代表的是市场信心转变,而非公司真正的前景,英特尔的营收表现还离衰败还相当远,AMD 也并非完全高枕无忧,但英特尔主力产品逐渐缺乏竞争力,过去的布局难见效益的情况下,未来接任的 CEO 能否如 AMD 的 Lisa Su 扭转现况,带领公司往更高层次前进,还有待时间证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为 X86 架构的领航者,英特尔在过去几年因为缺乏对手,架构与制造工艺研发牛步化,不论在消费类市场,或者是在服务器领域,都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反观 AMD 在推出 Zen 架构之后,由于主打的性价比诉求被市场认可,不论是消费类或者是服务器市场,都明显开始往 AMD 的方向倾斜,即便英特尔以堆核心方式推出对标的产品,但仍难以挽回已经失去的消费者。
另一方面,英特尔面对 NVIDIA 或其他 AI 计算架构入侵服务器市场,反应明显太慢,从最初的抗拒改变,嘴巴上还喊着 CPU 计算才是未来,到最后被迫推出类似架构,其时间差已经足以让 NVIDIA 这个原本在服务器领域无足轻重的角色,一举成为 AI 计算架构的教父,股价也在过去几年翻了数倍,相较之下,英特尔却是一直走下坡。
除了因为拥有市场优势而怠慢,另外一个原因是,英特尔过去寻求业务扩张的作法并没有得到太多回报,在前 CEO 科再奇的领导下,英特尔走向技术快餐化,缺乏深刻的布局,经常的作法是,看见特定市场成为热点后,希望能以 X86 架构分一杯羹,但结果却总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数十亿美元的研发与行销费用往往都成泡影。
另一方面,原本强调的制造工艺优势,也在多年停滞不前的状况下,逐渐被台积电甚至三星所超越,这点甚至影响自己未来产品的布局:比如 10nm 工艺推迟多次,其最新的信息指出,可能要到 2019 年底才有办法量产,这么一来将导致原本规划好的产品时程受到影响,更不用说,代工业务也因为缺乏生态支持而难以落地。
且过去英特尔为了在短期内寻求业务的突破,大举收购不同的芯片与服务公司,务求快速补齐技术上的短板。但这并不是长期筹谋规划的结果,因为英特尔总是在最后关头意识到自己的方向不对,才匆忙通过收购既有的成功企业来帮助业务转弯,虽有反应,但动作太慢。
举例来说,在 AI 计算领域方面,其收购 Altera 与 Nervana 的举措对营收产生的贡献仍微乎其微,而在自动驾驶领域以天价收购 Mobileye,虽然市场地位不弱,但是在未来产品布局方面,却也可能仅是以 X86 核心取代过去采用的架构,对市场而言意义不大,且为求速成,收购这些公司所花费的成本太高,亦相当程度削弱了可用于技术研发的资源,对英特尔而言,就成了难以解开的死循环。
傲慢心态成英特尔被投资人打脸关键
从历史来看,英特尔曾经遭遇过数次的低潮,几乎都是因为英特尔的决策错误所造成,英特尔后来的反击措施之所以多半能获得成功,其实仍是倚赖其技术研发累积的庞大能量,因此往往能够在关键时刻生效。
英特尔面对对手的新方案总是过于轻敌,最新的一个例子就是面对 AMD 的竞争,虽然 AMD 推出 Zen 架构早有迹可寻,但英特尔选择忽视,并在 AMD 的产品获得成功之后才推出应对手段,而不是事先防范,足可见其傲慢心态。
反观,过去 NVIDIA 对 AMD 的新 GPU 产品一直都认真看待,即便 AMD 最终推出的产品如何不济,NVIDIA 也都以防范未然的心态稳扎稳打,务求不出任何意外,而因为策略上的不同,NVIDIA 得以在GPU市场持续压制 AMD,但英特尔却让 AMD 趁空在CPU市场成功翻身。
而在数据中心方案,以及 AI 应用方面,英特尔也有类似的状况,其 X86 技术本位的心态过于严重,使其忽略了探索其他计算架构的可能性,导致在相关市场逐渐落入被动。
而更大的挑战在于其过去的技术积累似乎逐渐被消耗殆尽,投资人看不到英特尔未来的市场前景,而且在挑战者持续增加的情况之下,英特尔显得左右支绌,缺乏有效的应对之策,更成为投资人抛弃英特尔股票的最佳理由。
利好因素虽有,但隐忧更大
根据高通在最新的营收报告电话会议中透露的信息,苹果未来将全面采用英特尔的基带技术,乍看之下对英特尔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但实际上,英特尔在基带专利的掌握度并不高,客户购买其芯片仍需要支付大笔专利费用给高通,而苹果亦同时在开发自有基带技术,因此,即使英特尔确定拿下全部苹果基带订单也不是高枕无忧。
且虽然基带产品拿到苹果这个大客户,但其利润微薄,对英特尔产生的营收贡献有限,并非划算生意。
而回头来看数据中心业务,英特尔在数据中心的 CPU 供应比重达到历史新高,接近百分之百,最新一季的营收表现亦不差,但股票市场看的不是现在,投资人之所以不看好英特尔,主要是认为未来成长空间已经有限,包含两个原因:其一,在包含 IBM 的 Power 架构,以及 AMD 的 EPYC 等竞争架构也不断推出,这些架构通过使用台积电或其他代工厂的先进工艺带来更优秀的性能表现,反观英特尔的工艺进展陷入停顿,难以应对这些竞争厂商的挑战;第二点,为了配合应用的发展,未来数据中心计算架构可能会往 AI 型态倾斜,传统 CPU 架构难以负担这类计算,这也可能让 CPU 的地位逐渐走向边缘化。
另一方面,AMD 在中国推行数据中心处理器的架构授权与制造,对英特尔产生极大的威胁,毕竟中国是英特尔最大市场之一,AMD 这招可说是釜底抽薪,一方面迎合中国芯片自主发展的战略方向,一方面扩大业务与营收基础,英特尔感受到极大压力。
而在消费类产品方面上,英特尔在 PC 市场的统治态势亦明显出现松动,对市场而言,AMD 的 Zen 架构明显更具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 Zen 架构芯片不含 GPU 核心,因此针对的市场范围较窄,但仍能获取一定市占,已经是难能可贵。而 AMD 未来也将推出内建 GPU 新款 APU 产品攻打主流市场,GPU 架构落后 AMD 两三个世代的英特尔,其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除了 AMD 等传统竞争者,Arm 也积极想要打进英特尔的市场领域,而新兴的 RISC-V 也可能因为低廉的成本以及高度可控的核心配置能力,成为开发者的最爱,这些对英特尔而言,都不是太好的消息。
还有什么可期待的?
不过,英特尔毕竟还是个年过半百,拥有庞大市场与技术和专利积累的企业,面对新的计算应用挑战,虽然脚步不算快,但还是有所进展。
这些可能撑起未来英特尔营运的技术发展包含了量子计算、新的混合型态 AI 架构,以及其针对新的 X86 技术架构的研发布局。
英特尔目前在量子计算架构的发展主要以通用计算目的为主,与 D-Wave 以特定数学计算型态进行优化的作法不同,其终极目标是取代过去计算架构,因此,英特尔除了发展传统的超导量子计算,也积极推动半导体量子计算的研究,目前也有一定的成果展现。
不过量子计算还需要相当久的时间经营,毕竟就如其 X86 软硬件生态也是花费了十数年的时间才建立起来,量子计算相关周边生态的发展是更复杂的工作。
如果长期的量子计算规划还不可实现营利,那么延揽 Jim Keller 这点,其实有机会成为短期内扭转英特尔命运的重要拐点。
在芯片开发领域资历显赫的 Jim Keller 目前担任该公司的资深副总裁,主导英特尔的硅工程,包含 SoC 的开发与整合。Keller 曾先后任职于 AMD、苹果 (Apple) 与特斯拉(Tesla),在被英特尔挖角前,他是 Tesla 的副总裁,负责 Autopilot 自动驾驶与低电压硬件,也是让 AMD 成功咸鱼翻身的关键—AMD 的 Zen 架构正是其一手主导开发的成果。
另一方面,英特尔也从 AMD 挖来了 GPU 架构大神 Raja Koduri,代表其终于开始正视过去 PC 架构处理芯片中,GPU 性能过于贫弱的事实。
如果能够扭转过去科在奇所带起的快餐风气,转而回头认真经营技术积累,回归传统英特尔的文化,那么英特尔或许还是能够成为百年企业,不至于家道中落,而是否能够顺利翻身,未来 CEO 人选以及技术研发方向的选择,将成为关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