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来到了自己的汽车工业黄金时代,然后,它们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车轮上的国家”。
今年初,总理公布了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有五条有关汽车行业其中三条是关于新能源汽车的
1)新能源汽车是强国建设,需要大力推动发展;
2)到2020年免征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
3)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对外开放程度。
您看完总理的报告是不是想问:这架势,中国是不是真的铁了心要搞新能源汽车了?……很可惜,是的。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成为第二个“车轮上的国家”!不过,我们只是“电动车”车轮上的国家。
我们购买一辆连排气筒都没有的车,是因为“被政策引导”、因为“没有提供给我们别的选择”,反正多数人(至少我自己)是被迫。但是面对这么多的质疑和不理解,为啥中国还是执意要做新能源汽车呢?
数据不骗人,咱往下看!
为什么咱们铁了心要发展新能源?
从财新数联的一份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量以29.0万辆(2018年1-5 月份)继续位居全球第一,比去年同期增幅133%。美国、德国和日本紧随其后,但值得注意的是,排在第二的美国比咱们少了1.9倍。
大家都知道,中国汽车的工业水平远不及后面的那几位,难道因为是人家鼠目寸光不懂“新能源是未来”这个道理么?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只有我们中国,铁了心发展新能源呢?
汽车领域想赶超欧美日,只能靠新能源?
我国不是一个汽车强国,以前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也……因为在传统燃油车的制造研发上面,我说咱们“晚了西方国家一百年”,这不为过吧?但还在雏形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则不同,各国起点相同,这就意味着中国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
中国自2009年出台“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以来,新能源整车规模代表产业链的综合水平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包括82万辆的年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8.7%和374亿瓦时的全年动力电池产能,同比增33%(2017年数据)。
(比亚迪电池仓库)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趋于成熟,在电池电机电控的技术和资源上也拥有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新能源汽车,绕过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座大山,实现对现有其它汽车强国的“弯道超车”。
石油危机与摆脱石油依赖?
当初最先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美国是其中之一,他们的理由是“世界上石油不够用了,最多还能用四十年!”但如今四十年过去了一半,这个说法居然慢慢消停下来了。
后来,在某世界级自然科学杂志上有文章说“伊拉克石油是内生的”,简单的说就是地表石油被抽出来后,地深层会自动生成新的石油。当然,“石油枯竭说”和“石油再生说”都是“专家”说出来的,也不知道专家们这么抽自己的脸疼不疼。
专家自己掌掴也就算了,搞得各国跟着打脸可就不好了。还得拿美国举例,当初率先制订“停售传统燃油车计划”的国家,美国当仁不让是第一批。但没过多久,美国率先掣肘说:“算了,我们不玩新能源了,V8挺好”。
闻知这一消息,欧洲的小弟们不禁长叹一声“我的天啊,这么打脸真的疼啊!”,不过“老大哥(美国)”都表态了,小弟也多少给点面子,那先从混动车开始做吧。
而中国这边,基于第一条的鞭策,对地球村其它小伙伴的举动表现出了漠不关心的样子,继续做着自己的新能源汽车。
(伊拉克主要原油产地)
对此我个人比较理解,因为就算伊拉克的石油可以自己再生,但伊拉克的东西毕竟是人家的,更何况伊拉克是美国的呢?美国对世界石油分配力和对价格的巨大影响力还是令人发指的,中国想强大,任何方面都不能看别人的脸色。
2015年,新能源汽车在并不普及的情况下节省了约为29.97万吨的燃油。到2020年这个数字则会变成251.1万吨,2030年1225.49万吨……相当于2030年汽油产量的10%。
钱!money!деньги!マネー!
我把这个“最关键的原因”放在了第三点——其实不管政府出台什么政策,想引导什么方向,至少不会以中饱私囊、个人盈利为目的。但各大企业就说不准了,他们这么积极地相应号召,看似是“赔本发展新能源事业”,但您没听过一句话么?叫“无利不起早”!
以2017年为例,中国共推出了78款新能源乘汽车(仅乘用车),打开“某家APP”搜索“新能源车型”,更会显示出125个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系。这么多的新能源车,为啥有的我们连听都没提听过?
拿2015年被国家曝光的“骗补领袖”吉姆西举例:当时的“国补+地补比例是1:1”,以国补30万计算,那么一款6-8米的纯电动中巴的补贴金额就是60万元。但这类电动客车的成本大约仅为25万-40万左右……
吉姆西会找到一个客户,双方拟定购买合同,然后拿着这个合同去相关部门申请车牌和车辆行驶证,只要事先在各个环节“协调好关系”,“打好招呼”……上完牌拿完补贴后,车企以回购汽车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形式,将此前说好的“部分”分成返还客户。
车企就是这样,“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达到了“自产自销”、甲乙互赢的目的。
不过这个现象就像《我不是药神》里的格列宁神药,现如今已经不灵了。今年4月1日,国家颁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且政府在“双积分”实施后减少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双积分”政策可以看作是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渐从政府单向补贴转变成车企之间互相补贴。
抛开政策现在能不能入手新能源车?
首先,我们抛不开政策……
2018年4月的NEVI数据显示,广州仍然以很大优势位列我国“新能源第一区”,深圳、上海、北京、杭州紧随其后。 这个数据很好理解,我国新能源汽大省都是采取了限行/限号措施的地区,而北京则因为之前插混车型未在新能源名录中而没有挤进前三。
我还注意到一项数据——我国新能源车型数量虽多(2017年底已经有78款新能源乘用车),以年均39%的增速增长,占全球新能源车总数的近四成。但“堆量”策略掩盖不住单一车型品质堪忧的问题。
我拿中国保有量最大的比亚迪秦举例,秦在“全球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榜”中只居第七,销量远在日产聆风和特斯拉Model S之后。
(日产聆风在美国)
如果说特斯拉作为行业标杆“无人能敌”的话,那秦干不过与之定位/售价相似的聆风确实就是因为品质问题了,秦在中国卖得欢,但老外就是不引进……毕竟用各种零碎部件和车壳拼凑出的中国新能源车难有“质感可言”。
(特斯拉内饰环境)
醒醒吧,我的中国车企们
中国品牌新能源气车的口碑差、体验不佳路人皆知,你问身边开国产电动车的朋友“您这车怎么样?”得到的答案是不是“能别买就别买,我要是有(燃油车)指标,我疯了心买这车?”
这样的现象,其实就给了进口/合资品牌抢夺中国新能源市场一个巨大的机会,工薪阶层开始放弃比亚迪、北汽,倒戈选择雷凌双擎、聆风等合资品牌。中产们则直接购买特斯拉或宝马Le车型了。
(宝马530Le)
中国正在经历消费升级时期,中国人开始学会用牙线清洁牙齿、用厨房专用纸擦灶台,去星巴克说“double Espresso”,甚至我奶奶都知道喝马提尼得要手摇不加冰的。中国车企再想用充斥着廉价塑料味的新能源车糊弄消费者恐怕已经不行了,所以“质变计划”迫在眉睫。
就没有一辆能买的吗?!
最后我还是表扬几款车吧,也算是为大家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提供些许参考。
首先,工资阶层的价位上我觉得比亚迪秦算是可以入手的车型,毕竟比亚迪凭借先入为主的优势积攒了一定的用户基数,在电池领域也有一定优势,这就是传说中“随大流不会吃大亏”的道理所在。
小资级价位上荣威ERX5可以考虑,这车我本人亲自体验过,算是为数不多能谈得上“品质”的国产新能源车型,如果非让我买一辆,我可能会选它。
(荣威ERX5)
而对于50万以上的中产阶级车型,我个人还是建议您选择进口品牌的重混车,比如宝马530Le。毕竟50万不是小数,咱不能把钱花出去给别人交学费不是。这个价位我建议您选择进口/合资品牌的插混车型,其实还是因为现阶段插混技术还是比纯电动成熟很多,还有就是不用考虑充电等配套设施这些问题。
中国引领的新能源风!
因为之前新能源汽车产品受电池成本和技术的极大制约,所以使得在成本上存在优势的微型(A00)电动汽车和价格敏感度较低的SUV,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突破市场的主力。
未来,电池技术和电池成本将会有突破性进展,这势必会把以A00级、SUV车型为主导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渐变成多样化市场。从长期来看,中国的新能源乘用车一定会在未来赶超欧美日等汽车强国!这一点,我们拭目以待!
—————(这是条华丽的分割线)—————
中国和美国注定都会成为“车轮上的国家”,但因为两国体质不同,所以发展路线不会相同。美国人就喜欢V8,电动车就得靠边站,总统颁布了很多新能源的补贴政策但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最终取消了未来停售燃油车计划。
而中国是一个肩负着人类可持续发展使命的国家,所以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我相信各位是会充分理解和响应这些政策的。
千言万语,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求下月能中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