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文化中,有一种死亡崇拜现象。死者为大,而且人的肉体死去后,精神还能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并能从后人的供奉中受益。所以古时候的高官们生前显赫,死后亦有哀荣,哀荣的一种形式,便是谥号。
古时候的官员们,虽然在生前不会知道自己的谥号是什么,但一般都对此看得比较重。而在文臣之中,代表着文官最高荣誉,也是大家最为梦寐以求的美谥,则莫过于“文正”了。
自古以来,能得谥文正的大臣不多。配得上这个谥号的,大多为当时的一代贤相,如范仲淹、司马光等,这也为文正的名号加分不少。
而在清朝,历经12位皇帝,却仅有8人,被赐予了文正的谥号。
在这8个“文正公”里面,最出名的当属晚清名臣曾国藩。曾国藩一为文臣,二为汉臣,但却是在沙场之上,为清朝立下了盖世功勋,死后被清廷赐谥文正,也算是对他功劳的一种肯定。
而另外7个文正,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李鸿藻和孙家鼐。
其中汤斌和刘统勋以理学名臣受谥;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和孙家鼐则是以帝师身份受谥;而曹振镛,和曾国藩一样,是因为他立了功劳。
《清史稿》曹振镛本传记载,曹振镛死后,道光皇帝评价道:“大学士曹振镛,人品端方。自授军机大臣以来,靖恭正直,历久不渝。凡所陈奏,务得大体。……曹振镛实心任事,外貌讷然,而献替不避嫌怨,朕深倚赖而人不知。揆诸谥法,足以当‘正’字而无媿。其予谥文正。”
道光给曹振镛赐了文正的谥号,可见他是真心欣赏这位臣子。但要说曹振镛立了什么大功劳,却又并不见得。
曹振镛为什么能得到道光的信任呢,其本传中记载:“宣宗治尚恭俭,振镛小心谨慎,一守文法,最被倚任。”
著史者在这里用了曲笔的写法,不能张大君主的过错,所以用的都是褒义词。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光志大才疏,办不成大事,总把注意力放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
这种器量小的君主最喜欢什么人呢?最喜欢的就是曹振镛这样“小心谨慎,一守文法”的人。因为不做事,就不会犯错,像曹振镛这种庸庸碌碌,报喜不报忧,善于迎合上意的人,最得道光喜爱。
比如道光喜欢节俭,曹振镛就上疏请求停止一些不急的大型工程,来节约经费。又比如清人笔记中记载,道光喜欢在衣服上打补丁,为宫中节约经费,曹振镛知道后也穿打补丁的裤子上班,道光知道后尤为感动。
你要说曹振镛是个奸臣,他也不是。曹振镛家族以盐商起家,但损害盐商利益的盐政改革,也是他自己推动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曹振镛还算是个清官。
曹振镛的缺点在于,他能力实在太过平庸,却又窃居高位。曹振镛奉行的做官准则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导致朝堂形式主义、惰政风气泛滥,下情不能上达,有识之士遭到排挤。长此以往,导致了朝纲的堕落。
当然,晚清时期的由盛转衰,曹振镛不能负太多的责任,毕竟是因为上位者能力不足,像曹振镛这样的庸臣才会受到重用。
曹振镛私德无差,在政绩上无功亦无大过。总的来说,对曹振镛不应批判过多,但若给他文正谥号,却是有些过誉,显得名不副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