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不过躲得过,动物为躲避人类变成“夜行族”!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赵序茅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被人类侵占。在长期与人类打交道的过程中,动物发现一味地逃跑和远离并不是最佳的解决途径,最好的适应方式是调整活动模式——白天避开人类干扰,选择在夜晚活动。

2018年6月14日,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刊登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为了避开人类活动的干扰、威胁,原本一些昼行性动物,开始转变成为夜行性活动。

62种动物的分布(图片来源:Gaynor et al. 2018)

动物在黑夜变得更活跃?

为了开展这项工作,研究人员整合分析(利用meta-analysis)了6大洲、涉及62种动物的研究文章,他们想知道这些动物是如何改变其行为模式以应对人类活动的。

分析结果显示:一旦夜幕降临,被调查的动物变得比人类抵达前更加活跃,它们在黑暗中狩猎和觅食。过去常常将昼夜时间均匀分配的哺乳动物,把夜间活动增加到68%。比如野猪明显压缩了白天活动的时间而增加了夜晚活动的时间。

研究人员认为,动物改变自己的活动模式实现与人类和平共存,在无法避免被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动物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获得了短暂的和平。

在尼泊尔,人们种植和劳作的地区,老虎更多地转向夜间活动;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克鲁斯山脉,为了避开远足和骑行的人类,郊狼在夜间更频繁地捕猎。

对于人类活动的反应:避开!

该研究小组还发现,这些动物对人类活动的反应惊人地相似——无论人类活动是否直接影响到它们,它们总是尽可能地避开。比如,一只鹿仅仅是看到人类在附近远足,可能并没有去追捕、猎杀它,它们也会选择主动避开。在长期的适应生存中,它们形成对人类本能的恐惧,对于人类的恐惧和天敌如出一辙。为了错开与人类活动的冲突,鹿发现人类后,会躲避起来,会在在夜间会变得更加活跃。

随着人类干扰的加剧,动物夜间活动的时间增加(图片来源:Gaynor et al. 2018)

夜行生活,远古动物祖先也这么干

其实,早期哺乳动物的祖先也可能因为转向夜行生活而得生存的机会,因为它们白天会面临恐龙的威胁。在当时的情况下,向夜行性转变的哺乳动物的祖先成功避免了被超级掠食者恐龙吃掉的命运,幸存下来。

郊狼(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避开人类活动就安全了?

可是,凡事有利必有弊。为了避开人类活动,这些夜晚活动的动物也面临新的风险。一些原本昼行性的动物在夜晚会降低捕猎和觅食的能力,甚至会影响其寻找配偶的能力。同样,改变行为模式也会影响其自然生活方式。因为它们在夜间视力受限影响正常行为,比如,它们通常很难找到食物和水源。

鲁阿哈(Ruaha)国家公园里的羚羊,它们虽然避开人类活动,却增加了野外被狮子捕食的风险。尤其是那些昼行性动物在夜间活动的行为,会增加被夜行性动物捕食物的几率。即使不被夜晚捕食者彻底杀死,它们也可能会缩短寿命或抑制繁殖,从而减少种群。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活动模式的转变可能会改变整个食物网中物种之间的关系,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参考文献:

Gaynor et al. 2018. The influence of human disturbance on wildlife nocturnality. Science 360, 1232–1235.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