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热!潮!今年7月,华北上蒸下煮变"江南"?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气象报社 刘钊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早上醒来,阳台上的衣服还是没有晾干,空气那么热,湿度那么低,像个蒸笼叫人透不过气来。走在外面,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是烈日当空,一会儿就变成了大雨滂沱,有时刚打开伞,雨就停了;有时在阳光下就下起雨来,地面湿漉漉的……

别误会,这可不是梅雨时节的江南,而是7月上旬以来,进入 "非典型"雨季的华北平原。

北京7月17日清晨,石景山古城附近,北京排水集团工作人员打开排水口,并提醒路人注意。路面略有积水,车辆行动减缓。(图片作者:申敏夏 摄)

华北的"非典型"雨季长啥样?

· 关键词1——高温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的华北雨季开始于7月9日,比常年的7月18日偏早了9天。这样一个"早产"的雨季充满个性,给人的最直观感觉,可以用这段时间人们的两句惯用语来形容:"这也忒热了!""又下雨了!"——天气非常闷热, 降雨频繁且突然。

· 关键词2——高湿

以往这个时间,华北地区的人们夏天遇到降雨往往苦乐参半,苦在出行不便,乐则是降雨往往能浇灭夏天的炎热,带来短暂的清凉。可今年7月的雨,却和清凉完全不沾边,倒像是蒸锅里的水,和高温结合起来变得更加闷热。而且时下时停,就好像有个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往蒸锅里添水,让闷热的感觉持续不散。

闷热是确实存在的,而降雨多不多,就不能仅凭直觉判断了。虽然一阵又一阵"突然袭击"式的降雨让很多人都猝不及防,但根据气象部门监测显示,今年7月的华北地区降雨量基本与往年持平。因为在往常,7月的降雨往往以几场大雨的形式出现,相比之下,今年频繁的降雨每次雨量都不大,而且以局地性降水为主,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非常分散,因此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总降水。

24日上午,风雨无阻的游客们,冒雨参观游览故宫。(图片作者:庄白羽 摄)

持续高温,原因为何?

说起夏季我国的天气的成因,当然是绕不开副热带高压这个"大魔头"的。副热带高压的内部多晴热天气,而边缘则多降雨。华北雨季的形成,也同样是拜副热带高压所赐。

虽然能够呼风唤雨,但副热带高压的生活其实很规律,每年7月上中旬,它都会向北跳动,这样一来,它的西北边缘就来到了华北一带,给这里带来一段多雨的时期。华北防汛工作中常说的"七下八上",也正是指这个时段。

今年7月初,副热带高压北跳后,西北边缘就稳定在华北区域不走了。它带来了高温与高湿的气象条件,同时,让大气的层结变得不稳定,给了降水一个最初的动力。另外,副热带高压的西北边缘还伴有西南暖湿气流,一路携带着水汽和能量,也聚集到华北地区来。这样一来,能量管够,水分充足,降雨的必要条件就齐备了。

副热带高压与降雨示意图,红色箭头指示对流云团。(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制作:郭曼如)

相比常年,今年为何会更热?

在今年7月华北的降雨中,副热带高压往往唱着"独角戏",本该与它演对手戏的冷空气不是偏弱,就是没来,整体作用并不明显。由于冷空气偏弱,降雨的水汽依赖于西南暖湿气流,进一步加剧了高温高湿,降温也就成了空谈。

另一方面,整体偏局地、短时的降雨特点,也加剧了闷热天气的程度。降雨局限于一时一地,此地降雨的同时,周边地区还在被阳光加热,温度的轻微下降,换来的是湿度的大幅提升。也许气温并不是很高,但从体感角度而言,无疑非常不舒服。

"台风雨"和高温boss,哪家赢?

7月23日晚间,生命力顽强的第10号台风"安比"残余环流,给华北、黄淮地区带来了持续性的降水。由于这次降水是由"安比"这个搅局者发起,因此和此前"温吞"的降雨不同,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山东、天津、河北等许多地方出现了大到暴雨,北京的密云、平谷也出现了暴雨,到24日上午,人们体验到了久违的清凉。

但好景不长,中午过后,降雨逐渐消散,熟悉的闷热又回到了人们的身边。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台风雨"的搅局只是短暂的插曲,副热带高压很快会夺回它的统治地位,而且强度还会略微有所加强。这样一来,华北地区继续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虽然短期内不会出现较强的降水,但阵雨和雷阵雨仍将不时造访,闷热的天气还会持续。

汽车路过,溅起不少水花。(图片作者:庄白羽 摄)

目前来看,中东部地区的高温势力难以撼动,中央气象台已连续两周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气象专家指出,此次大范围高温天气将持续到8月上旬,内蒙古中部、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等地的部分地区高温日数可达7~9天。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