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戊戌变法中拉拢袁世凯?

提起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有许多人认为,是袁世凯的告密,出卖谭嗣同,使得慈禧发现了光绪夺权的图谋,才遽然发动了戊戌政变。其实不然。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计划和部署的,并非仅听袁世凯的一面之词。而实际上,袁世凯的告密传到慈禧耳中时,政变已经发生。

袁世凯的告密,只是为他自己撇清了关系,同时害了戊戌六君子性命,但已经无关变法失败的大局。

在帝党人士王照看来,从变法后期遇到过大阻力,康有为等人谋划拉拢袁世凯的那一刻起,失败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为此,王照还特别写了一首诗,说明他自己的观点:

“内政何须召外兵,从来打草致蛇惊。诐词已闢臧三耳,岂料乘机起项城。”

“岂料”,意思是没有想到。说明王照虽然经“礼部六堂官”事件,向光绪交了投名状,但却始终没有进入帝党的核心,连拉拢袁世凯的计划,他都无从得闻。

当时光绪推动变法最大的阻力,是他手中没有实权,大清真正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帝党的人深知,不掌握实际权力,便无法推动变法。但他们内部,却分化出两种不同的理念。

康有为等人,主张光绪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以一个真正有权威的皇帝身份来推动变法。而王照则相反,王照认为光绪应该和慈禧合作,甚至名义上要在慈禧的指导之下,一起去推动变法改革。

帝党内部会分化出不同的主张,主要是由于对慈禧的看法不同。

康有为、张荫桓等人认为,慈禧妥妥是个无可救药的顽固派,只要有慈禧在,变法不可能顺利进行。而王照则清楚,慈禧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也就是说她其实不反对变法,属于中间派,是光绪应该争取的对象。

客观来说,王照的对时局的洞察,是比康有为等人要深的。

首先,慈禧是大清实际最高统治者,不管是出于公利还是私利,如果变法对国家有好处,慈禧是没有理由阻止的。慈禧唯一担心的,是光绪借变法之名夺她的权,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她就会断然结束变法。康有为等的主张,正是慈禧最担心发生的情况。

而从光绪夺权的可行性来看,其实也并不具备夺权的客观条件——光绪是慈禧从小带大的,满朝文武基本都是慈禧的人,光绪想凭借自己新任命的几个小干将和慈禧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

所以王照的主张,是让光绪暂时隐忍。慈禧年事已高,光绪只要熬过这几年,未来有更多大展拳脚的机会。而康有为等人策划拉拢袁世凯,试图软禁慈禧太后,无疑是将成败轻于一掷,是一种赌博行为,而且几乎没有赢的希望。

另外从维新派的许多行为来看,也暴露出了他们政治上不成熟的一面。

比如谭嗣同拉拢袁世凯时,对袁说的是:“报君恩,救君难,立奇功大业,天下事入公掌握,在于公;如贪图富贵,告变封侯,害及天子,亦在公;惟公自裁。”谭嗣同一腔热血,舍身报国,的确值得尊敬,但却不能认为人人都如自己一般,只要晓以大义,便能舍生忘死。事实也说明,比起谭嗣同开的空头支票,还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更能吸引袁世凯。

王照还提到,康有为等人在袁世凯之前,想拉拢的另一名对象,是清军将领聂士成。徐致靖曾劝王照前往与之输诚,遭到王照反对。徐致靖训斥王照说:“受皇上大恩,不趁此图报,尚为身家计,于心安乎?”王照则反唇相讥:“我以为拉皇上去冒险,心更不安。人之见解不能强同也。”

后来也正如王照所预言,光绪一召见袁世凯,并许以官职进行拉拢,慈禧立时闻风而动,开始了中止戊戌变法的计划。从那一刻起,变法其实已经失败,还赔上了光绪一生的政治生命。光绪对变法操之过急,未能戢鳞潜翼,等待时机,最终自食了苦果。

参考资料:

  1. 《方家园杂咏纪事》,王照

  2. 《戊戌日记》,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