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7 日,中国宣布了一项阿尔茨海默药物“甘露寡糖二酸(GV-971)”已通过临床 3 期测试,并准备在一年内向中国药品监管机构申请进入市场。该药物由上海绿谷制药、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开发,经历长达 21 年研发过程。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发病进程缓慢、随着时间不断恶化的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目前并没有可以阻止或逆转病程的治疗,只有可以暂时缓解或改善症状的方法。
据官方信息介绍,GV-971 的临床 3 期测试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 36 周试验,试验中患者每日口服 GV-971 药物 450 mg 每次,每日两次,36 周后对其阿尔茨海默症认知部分的变化进行评定。
结果显示,GV-971 可对认知功能改善起效,其临床效果与预期相当,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同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对照试验的安慰剂组相当,且并未发现毒副作用,包括常见抗体药物可能引起的淀粉样蛋白相关成像异常。
图 | 正常人的大脑(左)与阿尔茨海默病病患的大脑(右)(图片来源:Wikipedia)
该药物的研究开发团队指出,GV-971 由海藻提取的海洋寡糖分子制成,可通过多位点、多片段和多状态的方式捕获 β 淀粉样蛋白(Aβ),抑制 Aβ 纤维形成,及将已形成的 Aβ 解聚。此外,药物可重塑机体免疫稳态,降低脑内神经炎症,控制阿尔茨海默病程进展。
该团队负责人认为,如果该药成功进入市场,将可能引起一波新的基于糖类的药物开发,并将加强中国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的国际地位。
世界上大约有 4800 万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症,而中国患者约占其中的 1/5。这些患者遭受着综合病症包括认知功能下降、心智和行为混乱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但有效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一直“迟到”。据 2017 年发表在《Alzheimer's and Dementia》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全球在开发阿尔茨海默药物的共有 105 家机构,而其中达到 3 期试验阶段的仅有 28 家。而这一百多种药物当中,70% 的药物仅是对疾病进程改善,14% 的药物可对认知进行增强,13% 的药物可针对神经和行为症状进行改善,还有 2% 未透露药效细节。
图 | 阿尔茨海默 3 期临床试验药物作用机制统计(图源:Alzheimer's and Dementia)
阿尔茨海默药物开发难度之大,曾让如辉瑞、强生、罗氏等这样的医药巨头也感到头疼,辉瑞更是在今年 1 月曾宣布“暂停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的药物研发”。据今年在《自然·药物开发》的一项调查,自 2002 至 2012 年 10 年间,曾有 240 种可能的药物用于 400 多次阿尔茨海默 3 期临床试验,最终仅 1 次试验结果是成功的,其余全部宣告失败。换句话说,即使研发已进行到 3 期试验阶段,药物最终能够通过测试并进入市场仍是希望渺茫的小概率事件。
而本次中国阿尔茨海默药物已成功通过 3 期试验阶段,且可对患者认知进行增强,可以说是中国自主研发药物史上的一次大成功。
在发达国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相当耗费社会财政补助的疾病之一。而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人口年龄在 65 岁以上所占比例已在 30 年内翻了一倍。据 2016 年发表在《EBioMedicine》的一篇论文预测,到 2050 年中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支出可能超过 1 万亿美元。若该药物能在近期上市,将有助减轻未来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