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问我:“王医生,怎么样才能让细菌、病毒远离我们家宝贝呀?”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这样回答:“要远离吗?女医我做不到啊!”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无处不在,家长要“NO菌NO病”,我只能表示:NO Zuo ,NO Die!
菌体也有益
我们的机体本身就是有菌体,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不仅与人体保持平衡状态,而且菌群之间也相互制约,以维持相对的平衡。在这种平衡状态下,正常菌群能够发挥其营养、拮抗和免疫等生理作用:
1、拮抗作用
正常菌群在生物体的特定部位生长后,对其他的菌群有生物拮抗的作用。产生这种生物屏障的往往是一些厌氧菌。正常菌群通过紧密与黏膜上皮细胞结合来占领位置,由于在这些部位数量很大,在营养竞争中处于优势,并通过自身代谢来改变环境的pH值或释放抗生素,来抑制外来菌的生长。
2、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的存在影响着生物体的物质代谢与转化。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及维生素的合成,胆汁的代谢、胆固醇的代谢及激素转化都有正常菌群的参与。
3、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的抗原刺激可以使宿主产生免疫,从而减少了本身的危害。已有实验表明,某些诱发的自身免疫过程具有抑癌作用。
完全无菌?不实际
我们生活在有菌环境中,通过触摸、言语、呼吸、进食、排泄等使细菌等微生物进入体内旅行,和谐共处、互惠互利,健康太平。
我们皮肤表面的微生物群落是人体的第一道屏障,主要有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绿脓杆菌、丙酸杆菌等。它们参与着皮肤细胞代谢,起到了免疫和自净的作用。
家长们注意给宝宝饭前、便后、外出回来后洗手是个好习惯,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阻隔致病菌进入体内,减少宝宝发病几率。但是,有些家长要求太过,洗得太多、太干净了,宝宝的免疫平衡被打乱,也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洁姐遇到一个3岁宝宝,经常感冒、发烧、生病。询问后才了解到:原来是妈妈有“洁癖”,一天帮宝宝洗十七八遍手,宝宝玩具每天用酒精棉花擦拭消毒2到3次,外出游玩更是消毒湿纸巾不离手,不停地擦呀、洗呀。
宝宝正在喝水,快递员按门铃送来“巧虎”,宝宝兴奋地放下水杯从外婆手中接过心爱的“巧虎”,妈妈惊慌失措:“宝宝快放下巧虎,妈妈还没有消毒呢!”这下宝宝被拉去洗手;水杯里的水马上倒掉、消毒、重新倒水;巧虎开始消毒。
宝宝玩个玩具容易吗?和水杯又有半毛钱关系?真是费劲!
逢菌必灭?适当可以“脏”一点
我们的呼吸道(鼻咽腔、气管、支气管、肺泡等)是呼吸的屏障,存在许多正常菌群,通过鼻毛的阻隔、气道表皮细胞的纤毛摆动排出致病病原体。雾霾天气尽量少外出,外出可以戴儿童专业口罩,天气好可以让宝宝多户外活动,少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
还是上面那个宝宝。幼儿园谁生病他就生病,已经中班了,上学期就没上过几天幼儿园。妈妈怕孩子交叉感染,中午午饭时间外婆到幼儿园喂饭,饭后就回家睡觉,宝宝在幼儿园已经是“名人”了。
家里爸爸感冒了,宝宝被转移到外婆家隔离,妈妈两头跑。可是这样宝宝还是躺着也“中枪”,扁桃腺肿大发烧。外婆日日夜夜带宝宝好辛苦,咽喉开始疼痛,妈妈居然要求晚上外婆戴着口罩和宝宝一起睡觉。
亲爱的妈妈,宝宝上幼儿园可以这样,宝宝上小学怎么办?外婆的病症是被宝宝传染的,你戴口罩睡觉试试好受吗?您的孩子这么弱不禁风,就是因为“太干净”惹得祸!不接触细菌,哪来的抗病力?适当可以“脏”一点,通过平衡的菌群保护孩子、增强自身抵抗力。
三类菌群保护肠道
我们的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很复杂,菌群生物量很庞大。在肠的不同部位,由于pH值、营养状况的不同,菌群的种类分布有很大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多数的肠道菌群属共生类型,主要是厌氧菌,如双歧杆菌、尤杆菌、消化球菌等。数量恒定存在,具有合成维生素、蛋白质、生物拮抗等生理作用,起到保持宿主健康的作用。
第二类:有一部分很少的致病菌在生理平衡状态是不会危害宿主的,但如果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就会致病。
第三类:是介于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它们能产生毒素,具有生理作用和致病作用两方面。
肠道三类细菌平时都是和平共处,各干各的活,忙得不亦乐乎。某些因素(过度喂养、感染、疾病使用抗生素等)破坏了人体与正常菌群之间的平衡,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时,称为菌群失调。若菌群失调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出现临床症状,引起二重感染,出现疾病。洁姐在门诊经常被问及:“王医生,我们宝宝需要吃肠道有益菌吗?”如果宝宝胃口良好,排便正常,无需额外补充肠道有益菌。因为肠道有那么多的细菌干活,外援长期摄入,正式工就可以下岗待业了。这样,等到啥时外援暂停,这个肠道环境就乱套了!
宝宝生病,全家烦恼。致病菌真讨厌,既然远离不了,我们不如和平共处,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本文作者:王维洁,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