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六郎突围立功
杨延昭(在民间,常被称之为杨六郎)是杨家将的第二代,他的敌人是辽军。宋真宗咸平二年七月(999年),宋廷调杨延昭为保州沿边都巡检使,负责保州、安肃军梁门和广信军遂城三地的军事防御。这三个地方大概相当于今天河北保定市以及保定市辖徐水县地界。
杨延昭调任保州那年冬天,辽军南下攻击遂城(威虏军)。其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河北保定徐水县西面一点,正好处于杨延昭的防区。遂城不大,面对优势辽军的围困,如果没有救兵,城破是早晚的事情。
杨延昭一边命令人将边情紧急的情况传往后方,请求救援,一边则作守城准备。可是,宋军高阳关行营都部署傅潜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他迁延逗留,援军迟迟不到。遂城被辽军重重围困,辽军攻击猛烈,箭如雨下,士卒蚁附,攀墙攻击。
杨延昭与辽军激战多日,城池岿然不动。但辽军毕竟人多势众,而萧太后也来到遂城督战。如果援兵再不来,杨延昭纵然有勇有谋,就凭他手中的3000士卒,这小小的遂城,估计也是守不住的。
就在这危急时刻,寒潮抵达遂城地区。杨延昭赶紧命令遂城军民把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下来,遂城那原本已经千疮百孔的城墙,被冰完全冻上,变得坚硬无比,也光滑得无法攀爬。
辽军再次攻击遂城不能得手,只有恨恨离开。杨延昭趁着辽军撤退的混乱,趁机打开城门杀出,一路追杀,斩获不少。
因为此战的胜利,杨延昭被升任莫州刺史,并受到宋真宗的召见。一年后,杨延昭又被擢升为莫州团练使。
宋代就有地道战?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冬,宋辽爆发威虏军骑兵大会战。杨延昭是这次骑兵大会战的参与者,他主要负责羊山设伏、阻击作战,此战辽军失败。
1004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1005年,杨延昭改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9年后,老死任上。
在杨家将故事里有“威震三关说六郎”一说,“三关”是指瓦桥关、益津关和淤口关,北宋时候都属于高阳关辖区。
既然杨延昭来到了高阳关辖区,那古高阳关北面的今天河北省永清县发现的宋代地道,就跟杨延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永清县地道是在清代末年发现的,经过学者考证,大概判定时间为宋辽战争期间,《澶渊之盟》签订之前。从地道修筑的规模来看,地道用青砖修筑,出口都是经过专门隐蔽,一般很难发现。
这条地道一头是永清,分别通往东南的淤口关以及西南的益津关。这么大规模的地道,应该是官方修筑工程,不像普通百姓的藏身之处。这条地道与杨延昭有关吗?
首先,杨延昭战功卓著的时期,大抵是在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签订之前,这段时间杨延昭主要活动于保州、易县、遂城、满城一线,这与高阳关有点距离,不在一个地理范围内。
当杨延昭出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的时候,宋辽已经签订合约,所以历史上不可能存在杨延昭“威震三关”的可能。都停火了,还怎么威震敌人呢?
其次,从地理上说,永清县在《澶渊之盟》签订之前,一度是宋人防区,但随着宋辽双方边境线的确定,永清县最终归于辽国。杨延昭调任高阳关之后,不太可能在敌境内这么大张旗鼓地修地道吧?
当然,宋辽战争中宋人多有挖地道的先例,比如雍熙北伐中,宋军攻击幽州城就曾经使用过地道战,那种静悄悄的土工作业也是有的。但是,如此规模的地道修建要修到让敌人全然不知,这也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从时间上说,宋人倒是真有时间修建这么一条地道。因为从太宗雍熙北伐结束后,直到宋辽合约签订,辽军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从东路南下侵宋,这段时间里,宋人倒是有机会秘密修筑地道。
而当宋辽和议之后,这已修建好的地道便被官方三缄其口,毕竟如此秘密的敌对工程还是不让辽国人知道的好。
杨延昭是否知道这条地道,已不得而知。不过杨六郎那威震敌胆的战功,怕是与这些地道没有多少关系。
(作者:吴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