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时期,战败的一方选择向胜利者投降,并加入到胜利者的阵营中是很常见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个必然发生的现象。毕竟当生命和气节二选一的时候,许多人都会认为前者更加重要。不过,历史上却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那就是在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竟然没有听说过清朝官员投降太平天国的案例。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举家殉国。与常大淳同时殉国的还有提督双福,总兵王锦绣、常禄,学政冯培元,布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道员王寿同、王东槐、林恩熙等人;1854年1月,太平军攻克庐州,安徽巡抚江忠源投水自尽;1861年12月,太平军攻克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以身殉节……除了上述三个例子外,清朝官员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自尽、战死的案例还有很多,但却无一例清朝高官投降太平天国的记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有人可能会怀疑,是不是清朝官方在史料上做了手脚呢?其实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在当时,信息流通已经比较方便了,如果真有高级官员投降,即便官方不记载,民间也会有人去记录。所以官方要是想将这类信息完全隐藏起来,那保密的成本会很高,难度也很大。而且清朝官方也没必要为投敌叛国者去保全名节。
当然,也不能排除有基层的官员、武将投降的情况,但即便有也不会太多,而且小人物的命运在史册上往往是不值一提的。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清朝官员宁死不降的情况,最主要原因是大家的三观不合。太平天国提倡的是“拜上帝会”,而清朝中上层社会的人士自幼就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在他们眼里,洋人的那套宗教完全是另类,根本无法让正统人士所接受。而且,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又搞得不土不洋,以宗教教义和跳大神的方式相结合,几乎就像是一个邪教组织。所以清朝那些接受过传统教育的精英对太平天国是抱着不可调和的敌意。
此外,太平天国的制度也让中国传统精英无法接受,比如规定人无私财,一切归公,所有人都要将自己的全部财产都上缴到“圣库”中,生活必需品全由圣库开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这些规定都严重损害到了当时精英阶层的利益。更让人无语的是,制定出规则的太平天国高层没有以身作则,他们生活糜烂,妻妾成群,根本不受制度的约束。
所以,与其说清朝官员和精英阶层宁死不降是为了效忠清廷,不如说他们是中国传统制度的捍卫者。当然,太平天国前景不被人看好,也是促使他们宁死不降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