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消息的传递:“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里,经常有对“八百里加急”的精彩描写,而情节也总是激情澎湃的。“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那么问题来,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快呢?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的驿站每隔20里就是一个,而传递特殊的公文,都会标注上“马上飞递”的字样。平时传递文件都是每天跑300里,到了紧急情况,最快就高达每天800里,而且用的都是快马,虽然不是千里马,但也可以日行千里了。

从唐代的历史记载看:—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这样看来,800里加急已经是非常的快了。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历史遗迹并不多。唐朝规定一匹马日行180里左右,而实际上大多都是由驿卒快马加鞭达到的最快速度,同时每到一个驿站就换人换马,连续传递。

唐朝的安禄山的叛乱,唐玄宗待在临潼华清池,在相隔3000里的范围里,唐玄宗在6日内得知了这个消息,换算下来,速度也有每天500里了。

《大唐六典》记载,唐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有二万多人,可见其规模的庞大。到了金代,为了适应军事需要,加强通信联络,仿宋王朝在辽宁地区建有的递铺。铺与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十里左右,管理非常严密,具有军事性质。

再到了元朝,由于疆域辽阔,发展交通,强化了驿站制度,这也成为它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这时驿站也叫“站赤”,实际“站赤”是蒙古语驿站的译音。而再到了明代,在各干线道路上均设置了驿站。还设立了递运所,这些独立与驿站,专门从事货物运输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预付国家的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洪武元年(公元1376年)设置递运,标志着明代运输的一大进步,使货物运输有了专门的组织。

当然,驿站的驿长和驿卒都是负有责任的,如果没有按照规定运输公文或没有及时的上报驿站的运营情况,都将受到处罚。而盗贼也不敢窃取运输的公文,以唐律为例: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所以盗贼还真没有必要去这么做。

虽然古代的邮政系统与现代是没办法进行比较的,但就其严密度与覆盖水平,运输系统来说,也是成就今天现代文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