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时特意要求战士拿好的重要装备:商周时期盾牌鉴赏

早在原始社会时候,人们便开始使用盾牌。传说中,刑天和黄帝争斗,被砍掉了头颅,刑天不甘失败,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持干戚,向天而舞。这个干,便是盾牌。

原始社会的盾牌跟后世的盾牌结构相似,大多在竹木制成的架子或基版上蒙上皮革。不少少数民族到了二十世纪还在使用这种盾牌,如景颇族的盾牌用木板蒙皮制作,台湾兰屿耶美人使用的藤盾以藤条编制而成,表面蒙鲀鱼皮。

▲滕盾

商代流行用戈,从金文上看,当时的步兵一手持戈一手持盾,盾牌的形状略似“中”字型。殷墟出土过商代晚期时的木盾遗迹,遗迹的形状和金文中的图案类似。该盾的骨架为直径三厘米左右的木棍扎成的方框,表面蒙有东西,可能为皮革或藤条,蒙物外涂漆,绘有虎纹。

▲殷墟出土过商代晚期时的木盾遗迹

该盾正面向外弧曲,背后装有木棍充当把手,整体高80cm,上宽65cm,下宽70cm。在商代,盾牌已经有大小的分别。有人认为大盾是车兵的装备,但商代晚期时,军队中仅有少量的战车,是否存在专门用于车战的盾牌,也是值得商榷的。

▲商代前期盾饰

商周时期的盾牌经常在盾面安装青铜盾饰,这种盾饰除了装饰之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防御能力。盾饰有人面形、动物形、圆泡形等造型,安装在盾的中心。当时士兵穿用的皮甲上也经常安装各种青铜泡钉,作用都是一样的。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前,为麾下的将士做动员,要求他们“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即举起戈、排列好盾牌、立好长矛。可见在当时的军队里,盾牌属于代表性武器,装备量应该较大。

▲宝鸡青铜器人面盾饰 西周 1976年京当贺家村出土 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藏

贺家村一号墓出土过两面商代晚期的盾,两盾的盾面均已腐朽,仅留下青铜附件,分别为牛头状和人面形状。

▲首博白浮出土西周盾

宝鸡竹园沟出土过12件西周早期的盾牌,这些盾牌形制相同,外形为梯形,高110cm,上宽50cm,下宽70cm。这些盾的盾体为木板制成,表面涂有类似腻子的东西,外部髹黑漆。盾的中间装有有青铜盾饰,最大者直径超过35cm。琉璃河出土过一件长方形的盾牌,表面以黑、褐、朱漆绘成花纹。该盾装有青铜盾饰七件,七件盾饰分别为眉、眼等五官形状,以铜钉固定,共同组成一个兽面的形状。

▲三门峡西周盾

三门峡西周墓出土过三件盾牌,盾体为藤条编成,表面蒙皮革,髹红漆,高80cm,宽40~50cm,表面装饰有青铜泡钉。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