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力缆狂澜的大将军,人们肯定会提起郭子仪,如传统折子戏《满床芴》、《打金枝》等。实际上,拥有兴唐第一功的应该是契丹族的李光弼。《旧唐书》里只将李光弼与王思礼、邓景山、辛云京共列一传;《新唐书》却把李光弼单独成传,评价也与郭子仪相当。
但是,后人为何单单只记住郭子仪呢?原来南宋之后,可能是多次被迫南迁,汉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开始有意将郭子仪等汉族出身的将帅刻画为光复国家的栋梁,并逐渐弱化其他非汉族出身的“胡藩”大将。加之后来民间戏曲、演义等形式的渲染,这些立有奇功的“胡藩”大将们的事开始模糊了。
当然,原因也不止这些,如李光弼和郭子仪对待大唐皇帝的不同态度,也会影响其“青史留名”。
我们先来看看李光弼的一些“经历”吧。
提起李光弼不得不提其父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于武则天时期内附大唐,被封为右羽林大将军、蓟郡公。吐蕃侵袭河源,李楷洛率军抵抗,临行前就对人讲:“灭了来袭的吐蕃贼,我也回不来了。”果然,平贼后,于回师途中李楷洛病死了。皇帝赠营州都督,谥忠烈。
有其父必有其子,李光弼从小就不像普通孩子一般嬉闹玩耍,而是去练习和打仗有关的东西,很快他就精于骑射,加上性格严毅刚果,不苟言笑,让人一见肃然,其父军中都知道这是个有远大志向的“官二代”。
其父死后,李光弼袭承父位,任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
王忠嗣慧眼识人,常对人说:“日后能代我统兵的,非光弼莫属。”由于在击破吐蕃、吐谷浑的战斗中屡建战功,朝廷晋封李光弼为云麾将军。当时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推荐李光弼为副使,知留后事。当然,安思顺不是无缘无故这样做,他是看李光弼一表人才,想将女儿嫁给他。谁知,李光弼却推托自己有病,没有答应。
可见李光弼刚出道时就光明磊落、深谋大略。哥舒翰“异其操节”,上表朝廷,调进京城为武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派哥舒翰镇守潼关,拜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收兵河西。但李隆基还是不放心,临行前问郭子仪有何良将可以推荐?
郭子仪立即推荐李光弼!于是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云中大守,兼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副使。
天宝十五年三月,李光弼率五千兵力与郭子仪合军,东下井陉,收复常山郡。史思明叛军来援,李光弼先用五百名弩兵与一千名弓箭手杀伤史思明的攻城大军。待敌军受挫后退,李光弼立即派五千人出城,每人持一长枪摆成方阵,弓箭兵掩护,夹滹沱水迎敌,如此布阵,史思明的骑兵优势即无从发挥,被一举击败,这是步兵对付骑兵的经典阵法。
李光弼不给对手以丝毫喘息之机。他获讯有叛军五千自饶阳来,一昼夜行一百七十余里,正在常山东南九门县南面的逢壁休息。李光弼当即派步骑各两千人,偃旗息鼓,沿河潜行。到逢壁的时候,叛军正在吃饭,唐军趁敌不备猛扑过去,斩杀殆尽。史思明知道后大惊失色,只好撤军,唐军光复了常山九县中的七县,李光弼初战告捷。
但他来不及庆贺,因为他知道范阳是安禄山老窝,必须先拿下,绝其后路。就在此时,哥舒翰兵败潼关,玄宗出逃蜀地,军心不稳。
还好,唐肃宗李亨随即在灵武即位,立即派特使授李光弼为户郎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光弼随即率领五千兵马赶赴太原。
当时节度使王承业忙于军政,在太原主持军事的是侍御史崔众。这位崔御史可能是朝中“有人”吧,平时牛得很,就连参见上司王承业也经常着甲提枪,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没一点规矩,更不要说对其他人了。李光弼就很反感崔众。
按照朝廷诏令,李光弼接管崔众的所有兵马,但是两人会面时,崔众并没有下马行参见礼。
一下子激怒了李光弼,喝令部下立即将崔众绑了,谁知就在此时朝廷中使拿着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的诏书赶到,要崔众跪地听封。李光弼回答:“崔众有罪,已经关起来了!”
中使赶紧将朝廷敕旨给李光弼看。
“现在要处斩的,只是侍御史崔众。如果你宣读制命封他为中丞,我就斩中丞崔众。如果朝廷有旨拜他为宰相,我就斩宰相崔众!”李光弼说得十分坚决。
中使很胆小,他也明白现在正是非常时期,兵荒马乱,大将在外,有生杀矛夺之权,仅逗留一日就连忙回朝复命了。
次日,李光弼就当众斩杀崔众,树立军威。
公元761年,距安史之乱发生已第六年,经过长期苦战,长安已经重新回到唐王朝的掌握之中,而洛阳却还在史思明手里。同年一月,李光弼接到了唐肃宗命令:整军备马,收复洛阳。
此时对于李光弼来说,保存实力、坚守阵地是最好的选择,想吃掉对方,则时机还不成熟。原来,之前李光弼为避开史思明的凌厉攻势,率领唐军退守河阳一线,像楔子一样死死钉在这里,消耗了叛军大量有生力量,双方在潼关以东形成了新的平衡。这样一来,朝廷就可以以郭子仪率军从河东一线大举东出,直捣叛军老巢河北,让叛军首尾不能相顾、陷于战略被动。待史思明率军北返之际,河阳一线的唐军主力再全力追击,方可与河北的郭子仪部形成犄角之势,收复洛阳、歼灭叛军。
但是,唐肃宗听信鱼朝恩的话,让李光弼主动出战。
李光弼不得已,率军仓促在北邙山下驻扎。叛军一直不能和唐军在平地决战,心里早就窝了一肚子气,这次好不容易等来唐军,哪里肯放过这样好的机会?于是倾巢而出,拼死进攻。
唐军大败,丢失了无数军资器械。
叛军乘胜又攻占申州、兴州等十三州。
李光弼上书请罪,唐肃宗此时也知道不是他的过错,不仅没有怪罪,还很快让李光弼掌管河南、淮南东西、山南东、荆南丘道节度行营事,出镇泗州。临行前,皇帝亲自赋诗送别。
但是,李光弼最终还是离开了河南、河北平叛主战场,来到江淮次要方向,很快平定浙东袁晁叛乱、保证江南水道畅通。从此,仆固怀恩取代李光弼,成为唐军平定安史之乱主将,并最终剿灭叛军。
此外,李光弼自镇临淮,二三年间不敢入朝。他历来治军严肃,发布命令时,诸将不敢仰视。至是,朝廷屡次征召,他皆迁延不至,诸将因此不听指挥,光弼羞愧成疾,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去世。
可见,李光弼信皇帝,可皇帝不信他,信太监,导致李光弼“及惧朝恩之害,不敢入朝”,因为羞愧而成疾,死于徐州。
而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八十四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二十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他对皇帝忠心耿耿,而皇帝对他也很放心。
一句话,在对待皇帝上,郭子仪显得更忠;李光弼更诈。
至于如何评价李光弼,我们还是来看看诗圣杜甫的《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吧:
“司徒天宝末,北收晋阳甲。胡骑攻吾城,愁寂意不惬。
人安若泰山,蓟北断右胁。朔方气乃苏,黎首见帝业。
二宫泣西郊,九庙起颓压。未散河阳卒,思明伪臣妾。
复自碣石来,火焚乾坤猎。高视笑禄山,公又大献捷。
异王册崇勋,小敌信所怯。拥兵镇河汴,千里初妥帖。
青蝇纷营营,风雨秋一叶。内省未入朝,死泪终映睫。
大屋去高栋,长城扫遗堞。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
雅望与英姿,恻怆槐里接。三军晦光彩,烈士痛稠叠。
直笔在史臣,将来洗箱箧。吾思哭孤冢,南纪阻归楫。
扶颠永萧条,未济失利涉。疲苶竟何人,洒涕巴东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