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漫长历史中,各朝各代都有能力非常出众的大将,比如很多影视剧、书本中提到的卫青、霍去病、项羽、孙膑、岳飞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们传奇一生我们都或多或少了解过,但东汉时的一名猛将现在说起来,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窦宪。
窦宪和卫青、霍去病属同一个朝代,后者我们都不陌生,两人为汉朝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汉朝边患匈奴两人其实并没有完全解决掉,真正把匈奴彻底击垮应该是窦宪,这么大的功劳加身,窦宪应该功成名就,被更多人知道才对,为什么到现在却成为默默无闻之人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窦宪这个人的一生经历。
窦宪你不熟悉,但是窦皇后想必没人不知道,而窦宪就是窦皇后的哥哥,窦宪凭借着妹妹这层关系,在朝中势力与日俱增,后来汉章帝驾崩后,年仅十岁的和帝继位,窦皇后一直受到先帝的宠爱,本身对权利就有极大迷恋,做为和帝的养母,窦皇后变开始临朝称制,和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一样,实际上成为皇权的掌握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窦皇后把朝廷重要的大臣位置都给了自家兄弟,地方重要官吏也都和窦家人有关,可以说当时窦氏家族满门非富即贵。
而窦宪得势后更是任人唯亲,把一些听命于他的官员安排在重要位置。窦宪得意忘形之时,出现了一个威胁到他地位的都乡候,名叫刘畅,刘畅借给先皇吊唁的名义,得到窦太后的宠爱,数次受到了窦太后的接见,窦宪感受到了危机便命人把刘畅给杀了,刘畅此时正得窦太后宠信,窦太后自然会彻查此事。事情真相不久便大白于天下,窦太后也因此大为震怒,立即派人把窦宪捉到宫中。
我们都知道,汉朝时期,一直和匈奴打仗,匈奴在一分为二后,南匈奴臣服于汉朝,而北匈奴仍旧与汉朝对抗。窦宪被抓之时,臣服于汉朝的南匈奴正好请命攻打北匈奴,为朝廷铲除后患。窦宪知道后,为了逃脱自己的死罪,变主动向窦太后申请带兵攻打北匈奴,以此谢罪。毕竟是自己的亲哥哥,此时又是朝廷用人之时,于是窦皇后便答应了窦宪的请求。
原本快要成为阶下囚的窦宪一下成了车骑将军,率领汉朝铁骑,和羌胡兵、南匈奴单于一起出兵攻打北匈奴。当时北匈奴已经不如昔日那样强大,再加上窦宪本人确实有两把刷子,北匈奴各部落之间比较分散,窦宪认为不适合直接开战,需要四处收集情报,找到北匈奴主要兵力所在地,然后突袭北匈奴首领,取了首领的首级,北匈奴群龙无首自然就会方寸大乱,之后进行各个击破就容易很多了。
按照窦宪给出的计谋,发现了北匈奴主要兵力所在地后,窦宪带兵,兵分三路对北匈奴发动了突然猛攻,很显然这招非常的管用,很快北匈奴就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而北匈奴的单于更是落荒而逃。窦宪深知此时北匈奴已经全乱了套了,必须要紧追上去,让他们没有喘息修整的机会才行,于是带兵追赶,在今天的乌布苏诺尔湖与残余的北匈奴军队开战,这一次直接让北匈奴再无壮大的可能,斩杀了数万将领,有超过二十多万人臣服了汉朝,窦宪大获全胜,班师回朝,还在燕然山刻了一块功德碑。
虽然大获全胜了,但北匈奴单于没能杀了,窦宪也不打算继续追赶,而是派出了使者梁讽带着一些金帛去追,想让单于自己投降。北匈奴单于自然知道以现在实力是无法抗衡大汉,梁讽没几句话,北单于就说自己要投降了,还让自己的弟弟跟着去大汉,表示臣服的意愿。
北单于以为让亲弟弟去已经很有诚意了,但窦宪并不这么认为,只看见弟弟,没看见北单于本人,窦宪直接上书朝廷,要求再次讨伐北匈奴,彻底灭掉它,以绝后患。窦皇后和朝中大臣也就都同意了窦宪的请求,窦宪再次领兵讨伐北匈奴,最后原本还有万把人的北匈奴单于,只带了十几个人仓皇逃走了。
已经没什么威胁力的北匈奴被彻底打怕了,再次求情向大汉称臣,这次北单于本人会亲自进京朝见。北匈奴原本以为以后就不怕在被打了,但是南匈奴单于和北匈奴积怨已久,自然不会放过把北匈奴彻底消灭的机会,在南匈奴煽风点火下,窦宪再次领兵将北匈奴彻底消灭了,北单于也不知所终。
窦宪带领汉军完成了对匈奴的彻底征服,解决了汉朝北部匈奴带来的隐患,实现了汉朝北方的大统一,这么大的功劳也让窦宪在朝中上下更加的跋扈嚣张,兴风作浪,做下不少恶事,但却无人敢反抗。但恶人自有恶报,汉和帝成人后积攒了自己的势力,先是软禁了窦皇后,又捉拿了窦宪,一步步瓦解了窦氏家族的势力,窦宪也被逼自杀。
那为什么窦宪这样的人物书本或者影视剧里却鲜少有人提到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首先,窦宪时期,南匈奴已经臣服于汉朝,而北匈奴虽然势力还在,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战斗力下滑,窦宪此时攻打轻而易举,反观卫青霍去病时期,当时正是匈奴最为强悍的时候,匈奴有实力攻破汉朝,卫青霍去病的战斗是为保存汉朝,双方在意义上有很大差别。
其次,我们从影视剧里能够了解到,卫青和霍去病没什么污点,一生都在为大汉基业付出努力,而窦宪是个恶霸,做了不少恶事,攻打匈奴也不是他本意,只不过是为了活命,能够取得胜利,自己还能咸鱼翻身。
所以从窦宪的一生来看,虽有建功立业,但都不算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正面人物,自然名气没有卫青、霍去病这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