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喊错了,二营长的装备不是意大利炮?

看到上面两幅图片,想必不少人都知道,这是2005年版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里,主角李云龙率部攻打平安县城的片段。其中李云龙的那句,“二营长!你他X的意大利炮呢?”作为“意大利炮”梗在互联网更是流传甚广。

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大家喊了十多年的“意大利炮”,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意大利火炮,而是一门正宗的法国炮呢?!

其实在电视剧里出场的那门炮,是法国素 “七五小姐”美称的大名鼎鼎的法制施奈德M1897型75mm野战炮 (法语;Canon de 75 modèle 1897)

▲施奈德M1897型75mm野战炮

施奈德M1897型75mm野战炮研发于1890年。它是一跨时代性的火炮,首创使用了新型的火炮液压驻退复进机构。

在19世纪,无论口径大小,所有火炮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后坐力。火炮发射时的后座力会将炮身往后推离炮位,然后炮手还要将火炮推回原位。这即限制了火炮阵地的选择,同时得重新计算弹道诸元,无法二次装填,极大的影响了炮兵的射击效率。

▲M1897型75mm野战炮细节

而M1897型75mm野战炮则解决了这个问题。火炮的后座力便由驻退机吸收,而减轻了传达到炮架上的后座力。这意味着火炮射击后,位置不会有显著的移动,因此不需重新瞄准,只需重新装弹即可再次射击,极大地提高了火炮射速。

▲M1897型75mm野战炮的宣传图,上面法语GLOIRE AU ’75,意为荣誉归于75。这足见法国人对75的偏爱

(笔者注:原理为液压反后座机构安装在槽型摇架上,通过托箍和火炮连接。摇架内还装有复进机构,这火炮射击时,液压反后座机构吸收火炮的后坐力并将其制动,而吸收的能量则通过储能筒传递到储气瓶,使之内部的气体压力骤增。待稳定后,高压气体会通过复进机构反推,使火炮恢复到初始的位置)

▲法国75的四种陆轮配置方案状态设计图

这使得M1897型75mm野战炮射速达到了恐怖的每分钟15-30发,成了当之无愧的速射炮。加上它拥有的8550米的高射程,能够压制当时所有同等规格的火炮。可谓技压超群。这样优秀的火炮怪不得法国人会给它“七五小姐”的美称

▲“75小姐”的宣传图

法国人迷信75已经到了癫狂的地步!到一战爆发时,法军装备的全部野战炮均为M1897!这包括1000个炮兵连和4100门火炮。军属炮兵是4营制48门75, 师属炮兵是3营制36门75。

但是法国75的高射速也给后勤带来了困难。有时候全部的炮弹储备只要2小时,就可以被75全部发射出去。为了解决炮弹的供应,法国政府甚至引入大量私人企业甚至手工作坊生产炮弹。

▲由M1897型75mm野战炮改装的高射炮

但是这样的辉煌很快就过去了。德国虽然在中口径速射炮比不上法国,但是德国人很快就研发了大口径火炮,无论射程还是威力都压制了M1897型75mm野战炮。于是前线众多75很快就被大口径榴弹炮取代。

▲M1897型75mm野战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仍有4800门在服役,不过它被改为反坦克炮。被重新定名为Canon de 75 modele 1897/33

回到刚才的意大利炮问题,关于“亮剑”中为什么会叫意大利炮?网上给出的解释是中国政府购买的M1897型75mm野战炮是从意大利购买的法国二手货,因为上面有意大利文,故称为 “意大利炮”。

但这样的说法笔者认为是错误的。因为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手中的法国75不过几十门。其来源分别为 滇系军阀龙云从法国获得数量不详的法国75;中央军在1932年购买的几十门法国75。当时由于75mm野战炮优秀的射速,中央军甚至想将所有火炮都采购为M1897型 75mm野战炮。但是财力实在有限,加上后来德式火炮英式火炮的引进,计划并未得到实现。

▲一张罕见的国军正在拖运M1897 75mm野战炮的照片

此外,中国还从苏联手中获得了其援助的在俄国内战期间少量剩余的M1897 75mm野战炮。所以没证据显示有意大利人的参与。其实笔者的猜测是,是剧组的文稿台词与道具之间出现了偏差。于是演员喊的意大利炮,推上的确实法国炮。